理解行为-基于时空行为下的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重构
Understand behavior-The selection of the greenbelt in the northern foothill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ba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behavior

主创设计:曹珊珊

设计成员:智佳倩 朱玉泉

作品编号:ILIA-S-2019732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风景区规划

0
热度:90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理解行为-基于时空行为下的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重构

主创姓名:曹珊珊

成员姓名:智佳倩 朱玉泉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风景区规划

图注:研究缘起
说明:伴随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出行的不断便利,市民对郊野游憩的需求日益增长,城郊浅山区逐步成为市民游憩的热点区域,而当前对浅山区游憩空间开发较少,无法满足市民需求。

设计说明

伴随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出行的不断便利,市民对郊野游憩的需求日益增长,城郊浅山区逐步成为市民游憩的热点区域,而当前对浅山区游憩空间开发较少,无法满足市民需求,因此,本项目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挖掘市民游憩需求,并进一步利用统计分析手段,提取与空间规划设计相关的高权重因子,并以此为基础,依托GIS平台对目标场地空间进行量化描述和评价,进而指导潜在游线和节点的挖掘与设计,使设计后的场地更加以人为本,真正发挥其链接市民与自然的纽带作用。

图注:游客基础数据收集
说明:现场调研时用无结构访谈获取游客基础信息。其中包括性别、游客来源、游玩方式、游玩频率、同行人数、游玩次数、出入时间、年龄分布,以及游客的对场地得满意度调查、选线影响因素调查。

图注:数据分析
说明:通过游客对场地满意度的调查以及游客选线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利用SPSS软件的整理统计,将选取出的22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的降维计算凝练为7个因子,再通过因子旋转矩阵将7个因子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出各项因子的权重。

图注:空间信息收集
说明:秦岭北麓西安段地质多由混合岩、混合片麻岩和花岗片麻岩、S型花岗岩构成。场地地形多变,山顶、山脊、山顶、盆地、沟峪,盆地、山麓。场地覆盖以森林为主,兼有山顶草甸、水系及少量道路与建筑文化遗产。中场地森林覆盖率70%,品种主要为松树、栎树、构树和杨树;草甸覆盖率为15%,主要品种为艾草。场地径流主要为三条;均沿沟峪分布,其中主峪沟内的径流常年维持一定水位;场地拥有庙宇、道观等较多建筑文化遗产。

图注:山顶、邻水、历史文化、半山景点挖掘
说明:通过前期无结构访谈得出游客对山顶、邻水、历史文化、半山景点的偏好,进而依托GIS平台对场地内山顶型景点进行挖掘。

图注:森林、草坪景点挖掘
说明:通过前期无结构访谈得出游客对森林、草坪景点的偏好,进而依托GIS平台对场地内山顶型景点进行挖掘。

图注:场地潜在景点
说明:基于以上6种类型景点,再场地内共计挖掘潜在景点17个,根据评分对17个节点再次进行量级,最终将场地中挖掘出的17个潜在景点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一级景点、二级景点以及三级景点。最终得出的结果,解决了场地景点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并根据游客对景点不满意程度进行了改善。

图注:场地潜在线路
说明:依托GIS平台的最小成本路径基于安全阻力面、时间阻力面和沿途景观阻力面的加权叠加结果进行场地潜在线路的挖掘,最终在时间的约束下挖掘出两种不同的线路,以此解决场地景点可达性问题。

图注:平面图
说明:通过前期的调研与分析,基于游客的偏好需求得出平面图,此次设计将整个场地的景点分为三个等级,基于时间的约束将线路分为两种,因场地主要服务的人群为城市市民,所以作者认为应该将主入口设在场地的北侧,主要的入口有五个。彩平图整体的线路规划以及景点的分布都是基于前期的调研与数据分析,最大程度上提高游客的对场地
的满意程度。

图注:景点模式图
说明:根据游客的对各类型的喜好,在功能、材质以及景物方面对场地空间进行约束,从而设计出符合游客需求偏好的景点。

设计感悟

本设计探讨了浅山区郊野绿道选线与游客的偏好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将绿道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于浅山区的绿道选线,为浅山区的绿道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绿道的构建可提升游客的对场地游憩空间的满意度,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和内容。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