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校园壁垒—关于高校辐射周边乡村发展
Breaking the Barrier of Campus-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round the Radi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主创设计:杨浩

设计成员:赵丽娜 石智敏 项国民

作品编号:ILIA-S-2019715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园区景观设计

0
热度:213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打破校园壁垒—关于高校辐射周边乡村发展

主创姓名:杨浩

成员姓名:赵丽娜 石智敏 项国民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园区景观设计

图注:评审用图2
说明:该张主要是总结基地问题,进行方案实施。

设计说明

随着社会的日益变化和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许多高校开始建立新校区,而新校大多在城市边缘地带,邻近乡镇和村落,这样也使原来的乡镇或村落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性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动,富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高校几乎不能对周边环境和人群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学校内人群和校外人员除了生活需求,并没有过多的交集,而且处在互相隔绝的空间,所以,高校对周边的影响极为缺失,并且未带动周边环境的发展,本设计则选取了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问题的分析,并通过环境设计的手法来改变原有状态,让高校发挥更大的社会职能,并对周边村镇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图注:评审用图1
说明:该张主要进行设计前期调研与分析,和相关问题的归纳罗列。

图注:展览展板1
说明:该张主要进行设计前期调研与分析,和相关问题的归纳罗列。

图注:展览展板2
说明:该张主要是总结基地问题,进行方案实施。

图注:1现状分析
说明:针对校园的北、东、南三侧分别进行问题归纳,从人群行为、人群需求、场地现状进行分析。

图注:2平面图
说明:西工大校区周边有乡镇和村庄同时存在,有着不同的环境和现象,不同的人群和行为。

图注:3人群聚集以人群轨迹分析
说明:针对校园的北、东、南三侧分别进行问题归纳,从人群集散和不同人群的行为轨迹进行分析

图注:4街道空间分析
说明:针对校园周边的街道空间建筑,人群进行简述。

图注:5设计理念
说明:高校因为有围墙的存在,学生和周边乡镇没有交集,将围墙打破,更新边界样式,使学生和校外环境能够产生交流。

图注:6空间结构及装置(1)
说明:通过分析校园北侧的问题进行设施方案和装置设施进行设计。

图注:7空间结构及装置(2)
说明:通过分析校园东侧的问题进行设施方案和装置设施进行设计。

图注:8空间结构及装置(3)
说明:通过分析校园南侧的问题进行设施方案和装置设施进行设计。

图注:9人群使用情况(1)
说明:北面的书咖,跳骚市场和文化展示空间等,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场景。

图注:10人群使用情况(2)
说明:东面的抬升景观带,休闲观赏空间和体育活动空间等,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场景。

图注:11人群使用情况(3)
说明:南面的大学生免费为村庄小孩做家教空间,小孩的娱乐空间以及人群的交流休憩空间,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场景。

图注:12鸟瞰图
说明:校园南,东,北边界分别针对的问题不同,但在墙体的更新上,整体结构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图注:13立面图
说明:校园围墙三面的立面高差展示。

图注:14效果图(1)
说明:西工大北面是商业街区,人流主要集聚地,为了使校内文化辐射到校外,所以打破边界提供教育文化,活动等空间。

图注:15效果图(2)
说明:西工大南面的索庄村缺乏村内活动空间和校内文化对村庄的影响,所以南面边界主要提供空间,使能够满足需求。

设计感悟

该项目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于如何发挥一所高校的社会只能,让其更好的服务和影响周边地区和人群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方面,与此同时,相应的提升高校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为在校大学生拓展交互和学习场所,因此该项目的影响是双向“共赢”的。
    本次设计中,小组成员感受到了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包括严谨的工程性思维和感性的艺术性思维,从多方面的问题中去寻求共性问题,归纳整理,在逻辑关系条理的情况下进行方案设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