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缝合——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景观化改造设计
Landscape suture --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design after landfill closure

主创设计:董旭

设计成员:周姝含

作品编号:ILIA-S-2019710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0
热度:318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景观缝合——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景观化改造设计

主创姓名:董旭

成员姓名:周姝含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图注:总平面图
说明:侯寨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规划整体布局依据一环三脉的形式。
一环:以园区内环路为主线,连接游客集散地、广场、中心景区、植物群落、休闲空间,运动空间
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三脉即:绿脉、蓝脉、文脉。 
绿脉:通过多种植物配植将区域内各个填埋坑连为一体,着重表现植物的季相变化,丰
富园区景色。 
蓝脉:即休闲活动空间,包括运动场地,儿童游乐,休闲草坪等。 
文脉:废弃地周边多为当地居民,他们见证了该区域的变迁。设计时可以保留废弃的设
备、构筑物等,或者增加由废弃物改成的园林小品、花钵、雕塑等,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物品
让人们在空间转换的同时思想也得到转换。

设计说明

城市综合垃圾填埋场作为重要的垃圾处理场地,为保障城市卫生、降解生活垃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垃圾处理技术的引进,垃圾填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之是大量垃圾填埋场的封场,遗留下大量城市废弃土地,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土地空间存量。垃圾填埋场排放出渗滤液及有害气体同时也严重损害着城市的环境,与城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对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发掘其再利用价值,具有现实意义。本次项目以郑州侯寨综合垃圾填埋场为例,基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为指引,满足城市功能和城市生态文化而提出的规划策略,进一步外延其内涵,把城市废弃地的改造上升为的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次设计遵从“系统性、整体性、周期性、多样性”的原则,以“生态+社会效应”、“生态+旅游转型”、“生态+全面升级”为基础,在生态格局、工业痕迹、空间活力、综合交通、公服设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上展开景观改造设计,将废弃的垃圾填埋场转化为新的城市景观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图注:场地现状分析
说明:垃圾处理厂废弃地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污水处理坑和垃圾填埋坑。垃圾填埋坑的斜面都是水泥灌制,坑底也经过三层特别处理,第一层是无纺布,第二层是 PE 薄膜,再下面一层是 50 厘米厚的石头层,这样可以防止生活垃圾中的有害水质侵入地下而破坏地下水质。堆积而成的垃圾山是由疏松的废弃物堆积而成的,属于剧烈侵蚀类型。 填埋构成一定高度就在表层覆盖一层表土,等待垃圾山的降解。但其沟壑密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覆盖表土的有机质含量少,保水保肥的能力很差。

图注:功能分区图
说明:根据废弃地的恢复情况,结合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特点,将场地划分为六个景观功能分区:科普教育区、主题宣传区、生态复垦区、儿童活动区、自然观赏区、户外运动区。各更能分区突出一个主题,总体布局呈分散形式,但通过相似的基调----环路,将该区连为一个整体。

图注:交通分析图
说明:景区内的游线规划为景观大道、一级环路、二级空中廊道、景观节点道四种类型。利用植物造景,
组织各个景观序列,将各个景点有机联系起来,起到组织交通和引导视线的作用。景观大道:宽 9 米,两侧各有 6 米的绿化带,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进入园区的主要交通线路。                               
一级环路:环绕整个园区,宽 6 米,是整个园区的主干道,形成园区交通体系的整体框架。路边可增添丰富的景观小品和廊架,并尽量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绿化以乔木、灌木、
地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便以营造丰富的层次感和色彩感。 
二级空中廊道:宽约 3 米,是连接各个景区与主要景点的主要通道,构成整个风景区道路系
统的基本框架。 
景观节点道:宽约 1.5-2 米,是通往各个景点、休憩、游玩的小径,路面材料尽量丰富,例如石质、木质、草嵌等铺装样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步行交通体系。

图注:景观结构图
说明:结合周边环境创建一个开放性的公园,其功能为:改善生态环境、休憩娱乐、旅游接待、健身休闲、警醒世人、生态教育。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空气、水文、土壤、使垃圾填埋场改造景观同各要素相互协调,与和谐的环境、美好的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在游憩中得到教育感悟,让人们时刻保持环境危机意识。同时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建立不同组合类型的生物群落,选择适合的树种,从而增加场地上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化及景观的层次化。

图注:鸟瞰图
说明:在遵循郑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侯寨乡垃圾填埋场的实地调研,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尝试对侯寨乡垃圾填埋场进行景观优化设计,并完成景观规划方案。

图注:现场照片
说明:对于“垃圾山”,可以尝试将其艺术化处理,因形就势;渗滤液处理坑可以引水成湖,种植水生植物。 

图注:效果图
说明:

图注:效果图
说明:

图注:效果图
说明:

图注:植物配置图
说明:不同的场地采用不同的方案,重点对填埋场区域进行植物景观营造,对办公区域的植物进行景观优化。 在进行生态恢复的时候要“利用植物来移除、转变、固定或破坏土壤、沉淀物及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并“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将有害的物质吸收并转换成对空气无害的气体挥发到大气中”。通常选择生长较快的树种,常用的树种有杂交杨树、柳树、向日葵、水牛草、松香野草等。在垃圾填埋区域,乔灌草层次丰富,色彩繁多,并随着季相的变化交替出现,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图注:重要节点设计详图
说明:覆盖土层和营养土层。垃圾降解过程中产生的热度可能会灼伤植物的根系,降低土壤的含水量;生活垃圾降解产生是有害气体也可能萦绕在植物根系周围,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植被层的厚度来缓解或解决
边坡坡度小于1:3而大于10%时,应采用机械法进行、翻填结合的方式进行坡体平衡,无论堆体坡度的大小,垃圾堆体整形都要尽量保证工程尺度在小范围内达到挖填平衡。垃圾堆体边坡过长导致径流集中,进而对表层覆土造成强烈侵蚀,为了缓解地表径流,提高坡面稳定性,一般结合排水工程将坡面抛削成阶梯型。每级高度不得大于5m,平台宽度不得小于2m。

设计感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垃圾填埋必将被新技术取代。通过景观手段解决终端污染问题是每个城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在此设计项目中,以“城市双修”为出发点,将城市废弃地运用景观修复的方法重新唤起城市生态、功能和文化的缺失,完善城市新景观。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