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电科十六所小区景观更新规划设计
Steps——Landscape Renew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ixteen Districts of Electrical Science

主创设计:牛赵松

设计成员:任梓晴 王倩 李建祺

作品编号:ILIA-S-2019694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0
热度:150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拾级——电科十六所小区景观更新规划设计

主创姓名:牛赵松

成员姓名:任梓晴 王倩 李建祺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图注:
说明: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场地东西向较长,且地势起伏较大。该居住区始建于1995年,现有居民416户,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在建筑形式还是在整体环境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建筑风格各异、行车停车困难、绿化单一杂乱、基础设施破损等。
    主题构思:设计利用小区天然地形,以“梳理路网,解放宅前”为主题,以服务老年人和儿童为宗旨,强调现代都市园林生活的休闲理念,创造健康生态、活力安全的社区空间。通过微缩大自然,将丘陵、瀑布、森林、岛屿等元素浓缩于小区景观,减少小区中硬质地面的占比。梳理交通流线,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安全也降低了车马喧嚣对于自然放松的影响;解放庭院空间,设立机械立体车库,优化基础设施布点,植物配置合理分层,重新构建健康生态、柔和舒适、活力丰沛、和谐自然的景观空间。
    改造原则:1)生态原则,结合地域特色,利用周边城隍庙等文化资源和杏花公园等自然资源,尽量保留小区原有特色的前提下统一住宅风格,突出公建个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追求节约生态;2)人本原则,前期问卷访谈和具体满意度调研得出居民改造目标包括安全便捷、整洁美丽,因此调整主入口并重新梳理路网;3)公益原则,社区居民成分相对复杂,相互之间交流较少,打开庭院空间,营造更多的共享交流空间,从而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4)可持续原则,跌水落入景墙之下水池后渗入底下容器,采取一定的装置将水流循环使用,再用于跌水景观或其他布景效果,还有在坡屋顶上布置太阳能板等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设计感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数千年来,身处城市的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的向往,甚至不惜放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选择归隐山林,遁世离俗。但城市与自然,仿佛永远有一道鸿沟,相距甚远,又相互对抗。老旧社区往往位于城市中心,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载体和对象,但它们更是历经时代打磨的文化印记,盲目的大拆大建就是否认历史、破坏文化。设计结合场地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和起伏多变的地势条件,借鉴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景观设计中的片石叠山手法,提出“山水作画,自然写诗”的设计理念,中央景观以跌水为纸、碎石为笔,点缀以“树木、丘陵”,结合传统山水画意境与现代造园手法,呈现出一面动静相宜的生态景墙。内部道路携绿化挥毫泼墨,原有建筑随景观浑然一体,将微缩的自然引入城市樊笼之中,打造一片都市园林,使得改造后的居住区生活方式、功能空间、审美情趣等方面都突出现代性规划设计的追求,又留有传统山水画中人的怡然自得。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