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潮汐“—苏红古寨新场景设计(以乡村振兴为目的二次空间重构)
"Tide of Cloud" - New Scene Design of Suhong Guzhai (Second Space Reconstruc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主创设计:李立

设计成员:陈晨 石昊杰 田椰

作品编号:ILIA-S-2019676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风景区规划

2
热度:216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云之潮汐“—苏红古寨新场景设计(以乡村振兴为目的二次空间重构)

主创姓名:李立

成员姓名:陈晨 石昊杰 田椰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风景区规划

图注:彩平图
说明:总彩平图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为苏红古寨新场景设计,侧重点为风景区规划与人文宣传,通过制作新场景的整体分区重构,到景观节点的重构以及提出生态系统重新规划,到最后的原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重构和民宿旅游文化的输出重新制作,层层递进,紧扣主题。同时空间形态上的分合往往映射着人居社会的关系远近,随着村落整体的功能由居民自住变为文化度假,空间关系更加注重人文精神需求的体现。将这种概念对应在空间设计的语言上,即是将原本独立的空间依据新功能和精神设计的需求进行重新合并和组合。新与旧不是互相退让、对峙、主次的关系,他们更像是一种奇妙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话剧《暗恋·桃花源》,同一舞台上不同时空的两部戏,同时上演,又互相对话。

图注:室内生态循环及场景节点
说明:室内的光能水能循环示意图,以及基地内新添加的场景节点演化分析图

图注:彩平图
说明:总彩平图

图注:1-3
说明:基地区位分析和场地定位以及基地现状和基地资源

图注:4-6
说明:地块现状分析和基地外部空间重构,以及基地问题分析和研究解决思路 以及运动空间的效果图

图注:7.生态手段1 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说明:风景区外部场地的雨水收集及水循环利用系统设计解析,利用该系统实现收集-过滤-灌溉。以及生景区内太阳能路灯设计

图注:8 休憩广场节点设计
说明:在商业区与休息区中间夹生过度缓冲空间—即活动集散场地节点,分析场人在场地中根据季节产生不同活动空间及行为方式

图注:9.生态手段2 光伏发电—水循环系统
说明:对建筑物进行生态重构,加生光伏发电和雨水收集循环利用,室内的光能水能循环示意图

图注:10 建筑材料重构
说明:在原始建筑材料的基础上与现代砖混钢架等新型建筑材料新旧融合,对原始建筑进行加固,形成新旧材料冲击,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建筑材料。

图注:11 原始建筑结构重构
说明:对原始建筑的结构重新进行排列附加,增加人在建筑内的行为活动种类和方式

图注:12 建筑室内布局重构
说明:作为居住空间,在对原始建筑的材料和结构的新旧重构基础上,对建筑室内布局进行重新构成,合理行为流线下安排合理的行为活动和集散路线,丰富人的体验

图注:13 民宿VIS导视系统设计
说明:对上述重构建筑群作为景区及景区民宿的代表建筑,扩散到整个景区的居住区域内,做一套景区民宿的VIS及导视系统,同时制作线上景区APP,最大限度地使人与景区活动密切联系,有景区线路和分区导览以及景区的最新人文活动和商业美食区域信息推送的重点制作。是为作品的另一个亮点

图注:14 景区剖面图
说明:景区建筑根据地形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同时形成不同的活动类型和行为方式,用剖面图展示景区地形同时从侧面展示景整体景区的重新构成方式和类型。

图注:彩平图
说明:总彩平图

设计感悟

通过本次设计,收获最大的便是整体眼光,考虑到场景内的人的行为,人的视线,以及集散空间,娱乐空间的布局考虑,同时发现生态手段的可持续性极为重要。场景的亮点在于根据新场景历史资源重新规划和水循环,太阳能生态手段的提出,保持可持续发展。外部空间整体规划重构,改变单一的住宅—中心广场的集散形式,建立多个景观节点,同时对原始建筑的材料和结构进行附加重构,将独立的空间依据新功能和精神设计的需求进行重新合并和组合,新旧材料组合相互共生,将人行为活动从室内引导至庭院。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