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connction”--消除城市和江河的割裂感
“3D connection”--Eliminate the sense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city and river

主创设计:董俞辰

设计成员:无

作品编号:ILIA-S-2019667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0
热度:223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3D connction”--消除城市和江河的割裂感

主创姓名:董俞辰

成员姓名: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注:1
说明:场地历史与设计元素提取

设计说明

重庆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山城,其发展始于嘉陵江沿岸。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昔日江边繁荣的景象消失殆尽,山地城市多维化交通体系的特点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高层建筑和高架桥。如今,城市滨江区域成为高架桥下的灰空间,不仅废弃无人使用而且还割裂了城市与水之间的肌理。
新的滨水带状空间根据周边用地属性,结合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将重庆本地特色的文化形式融入其中,重现山地城市特色的多维步行体系。由于山地地形的限制,设计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横向连接和垂直连接来贯穿整个区域。
更重要的是,滨水区域多为居住等生活区,所以设计旨在让人们在使用这个空间时会有一个连续的、多变的、动态的流动印象感受,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重新了解城市和河流独特的关系。

图注:2
说明:分析与策略

图注:3
说明:总平面
  重庆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山城,其发展始于嘉陵江沿岸。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昔日江边繁荣的景象消失殆尽,山地城市多维化交通体系的特点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高层建筑和高架桥。如今,城市滨江区域成为高架桥下的灰空间,不仅废弃无人使用而且还割裂了城市与水之间的肌理。
新的滨水带状空间根据周边用地属性,结合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将重庆本地特色的文化形式融入其中,重现山地城市特色的多维步行体系。由于山地地形的限制,设计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横向连接和垂直连接来贯穿整个区域。
更重要的是,滨水区域多为居住等生活区,所以设计旨在让人们在使用这个空间时会有一个连续的、多变的、动态的流动印象感受,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重新了解城市和河流独特的关系。

图注:4
说明:横向连接--5个节点将横向连接分为4个连接段。根据连接段所处的地形环境,提供不同的条件、需求和机会。
第一段连接---桥下明暗空间感受,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在“实”的景观墙上设置不同形状的“虚”的窗洞,一方面使得滨江空间相互渗透,使得内部空间较暗但是光线透过洞口会在暗区域形成斑斓的光影,另一方面也形成不同的框景,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第二段连接---植物掩映,利用植物和构筑物设计植物树冠打开和关闭,创造亲密感和封闭感。树冠时开时合,创造看向他处和看向小道本身的新景色,还将创建面向周围滨河区的风景;
第三段连接---竖向空间多层次利用,利用高差设置不同高度的步行廊道并设置遮蔽物,用斜坡和无障碍通道连接各个高度不同的步道;
第四段连接---利用现有的蜿蜒曲折的步道,在陡坡上雕刻富有重庆文化生活特色的雕塑创造艺术与生活气氛,取代原来滨江废弃的、荒凉死寂的氛围。
横向主路径由于地形平面上的曲折和高程的变化,在透视上使道路背景得以掩映,随着游览的进行,景象逐步展开,同时通过借景手法丰富景象层次,扩展景面,增加观赏效果。

图注:5
说明:主要垂直连接点1--洪崖洞
现状
 1.周围是商业密集开发区,高架桥割断了城市空间与滨水空间的联系;
 2. 桥下只做单一的汽车服务;
 3. 原本桥下滨江空间有餐厅;
 4.滨江缺乏通道和无障碍设施使得空间可达性很低。

图注:6
说明:改造方案
  1.延伸桥下空间配置景观设施,提供交往,娱乐活动等功能的契机;
  2.提供无障碍电梯,加强空间可达性;
  3.提供滨江步道和亲水平台,结合原来的服务性设施(餐厅等)激活滨江灰空间,配置小梾木、水麻等适合在水中生长的植物以适应水位的变化

图注:7
说明:主要垂直连接点2--黄花园  
现状
  1. 高架桥割断了绿地公园和水的联系
  2.绿地公园步行交通系统单一,未能很好地展现山城特色;
由于公园中植物的限制,绿地公园视野封闭且五感体验性较差,不能很好的利用滨江视野资源。

图注:8
说明:改造
 1.架景观廊道配置景观设施将绿地公园延伸至水边;
 2.在廊道尽端设置三层平台,用步道、高架桥人行道、无障碍电梯连接起来,体现山城多维度步行交通特色;
 3. 三个景观廊道通过不同的材料设置分别承载不同的体验感觉,包括多种触觉、嗅觉、视觉等五种感官体验,同时廊道也是提供一个场所可以俯瞰滨江交通、隔江对岸的风景,拓宽景面层次。

图注:9
说明:主要垂直连接点3--大溪沟
现状
  1.高架桥使得原来的古镇和码头被废弃;
  2.  整个渝中区域缺乏历史文化设施用地,由于城市内部建筑资源空间已经接近 饱和,所以考虑结合历史码头遗址,把历史文化设施用地转移到滨江区域;
  3.缺乏连接通道使得滨江空间可达性差;

图注:10
说明:改造
 1. 抽象提取重庆古建筑形象设计有功能性的休闲设施,同时也展现古镇意向;
 2.利用成角度的景观墙和多边形洞口设置观景平台,透过洞门可以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的透视效果 ;
 3.适当引入商业激活空间,再现码头曾经繁荣的意向;
 4.设计地下通道和无障碍电梯等,将社区和滨水空间联系起来。

图注:11
说明:主要垂直连接点4--曾家岩
现状
  1.废弃的荒坡绿地,周围有学校;
  2.附近有河流文化遗址 ,但是被密集的建筑群淹没,无法再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和发挥其应有的影响作用;
  3. 滨江空间可达性差

图注:12
说明:改造
  1.利用地形高差设置不同高度的观景平台搭配遮蔽物,观赏重庆的滨江交通和山城天际线;
  2.设置双层平台和无障碍电梯连接学校、社区和滨水空间。第一层平台设置文化墙展现河流历史文化,并起到一定的公共教育作用;第二层平台设置可移动的服务单元和运动空间,并提供照明设备以满足周围社区的活动,同时可移动的设施使得空间具有更加灵活的功能,随着社区的需求而变化。

图注:13
说明:主要垂直连接点5--牛角沱
现状
 1. 废弃公园,有一定的公共设施,
 2. 内部环境较暗,外部环境较明亮;
 3. 位于多个高架桥之下,桥下有几处茶馆

图注:14
说明: 改造
 1.利用桥下较暗的空间和台阶设置一个半露天剧场;
 2.沿江明亮空间利用不同类型的桥墩设置不同的座椅,利用碎石和场地原有的自然材料创造共融式娱乐空间;
 3.提取水岸形态元素,设计成步道作为地铁出站口与桥下公园的连接,在步道处设置镂空空间并允许植物穿过。一方面使得竖向空间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提供远眺江对岸的条件。 

图注:15
说明:整体效果

设计感悟

1.建立城市居民和江河的连接,在城市滨江区的功能维度、社会维度、视觉维度、感知维度等方面做出设计和调整,优化城市滨江空间格局。准确来讲,将不同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在各个场所之间建立起空间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关联;
2.在滨江区域重建不同的主题,包括商业、汽车服务、绿地公园、历史文化、公共教育、社区活动空间、共融式娱乐空间;
3.公共空间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空间之一,其存在价值在于可供人们直接研究、鉴赏,而非作为虚拟物体存在;
4.可移动设施增加了公共空间的随意性,使得不同人群的汇聚成为可能;、
5.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手法,在横向与竖向空间上进行框景、渗透、虚实结合、借景等等,增加居民们在3D城市中生活的独特体验;
6.沿江景观步道可以利用植物和构筑物设计植物树冠打开和关闭,创造亲密感和封闭感。树冠时开时合,创造看向他处和看向小道本身的新景色,还将创建面向周围滨河区的风景。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