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溯源
Maritime silk road  traced back to the source

设计成员:李艺

作品编号:ILIA-S-2013155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园区景观设计

0
热度:179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海上丝绸之路溯源

成员姓名:李艺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园区景观设计

沿岸交通路线与“海上丝绸之路”步行桥,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立体回路。让游客有个全方位的体验,这样的游览体验使人感悟到当地人文文化发展与河口湿地生态之间微妙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设计说明

   此次设计继承了原有的生态人文的历史脉络,让人们知晓泉州湾洛江河口的生态人文的历史变迁。以及从更深沉层面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与地方自然生态时间的关系,以此引导人认可湿地,改变以往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最终成为湿地保护区的守卫者。
   通过人工水畯和人行桥系统把各个不同功能属性区域联系起来,形成洛江河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的景观廊道和生物多样性长廊,并且还是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的缓冲区,尽量把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负面影响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建立一个生态,文化,休闲走廊。重溯三源的(净水之源,生态之源,文化之源)源头
   通过不同种类的栖息地不仅把人类与当地生物联系起来,同时它也为动植物提供了一个生物多样性走廊。使人们对湿地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目标,这有利于泉州洛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独具特色的国际重要生态人文湿地公园。提炼当地人于自然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使旅客对湿地产生更为难忘的记忆。 

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设计了4个级别的人类活动区域。以此达到降低人类活动对洛阳河口湿地核心保护区的干扰和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

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湿地公园,提供生态、文化旅游的去处,复育洛江河口的生境。改善洛阳河口湿地的栖息环境,使其成为国际性候鸟迁途的一个中转站。提升人们对洛阳河口湿地价值的认识,并且增强环保意识。

提取红树林根塑造性来作为观景平台的支柱,贯穿到下层的浮桥栈道上。让红树林景观台就象是红树林中的一部分生长出来的一样,并且让人体验到受潮夕影响产生的景观变化。强调出红树林生机勃勃的意象景观。

完善的休憩空间,结合当地人的生活需求,突出地方特色,提升生活空间品质,并且保留老街空间的文化精髓。古镇区还将承担滞留湿地公园主要人潮的重任,有效的过滤人群保证景观品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畯贯穿各种不同属性功能区域,将水畯进行分区对应沿岸形式加以变化以便协调多元的元素,水畯像丝绸之路一样有机的连接各个功能区,使其互相协调互补不足已达到最理想的成效。

将古镇使用率低的地方纳入雨水收集和娱乐休憩考量,将鱼塭改制成人工湿地,通过生态净水系统的设置与管理,为河口湿地的生态保育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为当地野生动植物提供更为多元生态的栖息场所。

牡蛎壳改良水质”以废治废”,在本质上解决当地由于牡蛎养殖业产生大量的废弃牡蛎壳引发的乱倾倒牡蛎壳现象,导致景观环境的品质下降,等环境问题。 

从该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的角度,利用牡蛎壳净水技术增加水畯的自净能力,防治水质的富营养化与重金属的含量,是为湿地生态环境的复育工作作出重大贡献。整合当地潜在价值资源落实地方特色的可持续放展战略。    

多元的体验区让不同水平的人群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其适合的体验等级,在游览的同时逐步加深自身的环境认识。并且提供一个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提升游览乐趣和游客的环境意识的平台,循环带动环境教育的普及。

通过基础设施将各个不同功能区贯穿在一起,从景观上表现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给到此的体验者多种角度观赏洛江河口湿地,仿佛置身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衍生出对自然界馈赠的感激。

新的生活模式围绕着“三源”展开,融合多元元素,使其相互配合已达到最理想的成效。营造一个良性的循环,让人切身感受到与洛阳河口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以衍生强烈的保护意识,并带给游客独特的人文和富饶的资源。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湾洛江河口拥有诸多影响公众效益的重要功能。因此对这珍贵湿地的积极保育便极为重要。维持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感悟

   随着经济快增长,都市更新的发展的脚步也日渐加快,在发展与保护中寻求平衡点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未来还将面对自然环境变迁带来的更多挑战,所以越早懂得与环境友善相处方式,并且知道如何在彼此尊重的前提条件下寻找双赢的发展方向,使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需要懂得的真理。在生活中学会谦虚并且细心观察,向自然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从洛江河口湿地的改造中来说,把时间线拉长我们就能发现古人尊敬自然学习自然而得到的成果。洛阳古桥第一座跨海桥梁,在约一千年之前科技极为不发达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却能过发现用牡蛎固基法来挑战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且经历了千年的考验。而一千年后的我们却只能感叹古人的智慧,却殊不知这些智慧其实就是来之自然本身。我们缺乏的是一颗向自然学习的心,并且只有尊重自然地人才能体会具这更持久的源动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