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坊——东湖雁中咀景中村IP畅想计划
Second place-IP Fantasy Project of East Lake Yanzhongzui Villages in Scenic

主创设计:尹智毅

设计成员:魏靓婧 张戈 尚书棋 张书铭

作品编号:ILIA-S-2018642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风景区规划

10
热度:324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乙坊——东湖雁中咀景中村IP畅想计划

主创姓名:尹智毅

成员姓名:魏靓婧 张戈 尚书棋 张书铭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风景区规划

图注:封面
说明:

设计说明

在乡村的不同存在形态中,“景中村”的这类特殊的状态在2005年被首次提出。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设2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而景中村相关学术研究文献仅53篇。
    风景名胜区给其中的村落带来丰富的资源与齐全的配套设施,也给它带来生态与产业的限制,而村民自发的快速无序的发展使得景中村与风景区格格不入,如何协调二者关系使之共同促进良好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选址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雁中咀”位于东湖之心。曾经的水乡渔村如今生境破碎、人口流失。为了让旧村新生,我们提出东湖文化IP园理念,充分利用东湖风景区三个资源潜力——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广阔的旅游市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创建一个创新、协作和生产的动态枢纽。在原有衰落的产业基础上串联起新型绿色的产业链系统,使之既满足风景区生态要求又吸引劳动力回乡,吸纳周边居民游客休闲旅游。设计充分体现未来乡村的建设理念——遵循原有村落的自然肌理、低能耗的水处理系统、自然演替的驳岸、共享式街道和慢行系统、商住混合的院落生活空间。为当地村民、外来游客和创业投资人员打造一个与景区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智创里坊”。
    梦回村头老槐树,偷得浮生半日闲。

图注:01场地位置
说明:东湖风景区总面积约61.86平方公里,位于武汉二、三环之间,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白马和珞洪这6个片区组成。

图注:02整体风貌
说明:经过现场调研,雁中咀整体景观呈现出破败感,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劳动力外流,村落空心化严重。

图注:03规划愿景
说明:共享网络是一个创新的空间产品,充分发挥场地本身的优势,深入优化场地设计,保证人和场地的互动关系及空间完美的结合。

图注:04环境资源现状
说明:方案聚焦于景中村产业、生态与社会问题,试协调景与村的关系。选址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雁中咀”位于东湖之心。曾经的水乡渔村如今生境破碎、人口流失。

图注:05规划策略
说明:为了让旧村新生,我们提出东湖文化IP园理念,充分利用东湖风景区三个资源潜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广阔的旅游市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创建一个创新、协作和生产的动态枢纽。

图注:06总平面图
说明:设计充分体现未来乡村的建设理念——遵循原有村落的自然肌理、低能耗的水处理系统、自然演替的驳岸、共享式街道和慢行系统、商住混合的院落生活空间。为当地村民、外来游客和创业投资人员打造一个与景区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智创里坊”。

图注:07经营模式
说明:在原有衰落的产业基础上串联起新型绿色的产业链系统,使之既满足风景区生态要求又吸引劳动力回乡,吸纳周边居民游客休闲旅游。

图注:08滴滴打船
说明:滴滴打船是借助网络APP在东湖风景区形成的乘船体验方式,与景区智能系统连接形成一系列的共享网络圈。

图注:09文创街空间设计
说明:街区结合现有的组团空间属性与建筑空间特征,一改原本封闭且一成不变的店铺形象最大化的把内部空间展示出来,既打破了该街区单一元素的店铺形态,又成为一个与广场公共活动发生互动关系的节点。

图注:10文创街空间设计2
说明:

图注:11建筑功能模块
说明:商住多功能综合,多元的认识和想象,赋予更多的社会性、艺术性及公共性,提供最大限度的交流机会、最为多元的互动情境。

图注:12建筑功能模块2
说明:

图注:13驳岸生态演化
说明:
水际:垂柳、构树、香樟、蒲苇、夹竹桃;
挺水:芦苇、香蒲、花菖蒲、水生美人蕉、千屈;
浮水:睡莲;
沉睡: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眼子菜;

图注:14互动景观
说明:

图注:15效果图
说明:

设计感悟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结构慢慢发生着改变,城市用地向郊区不断蔓延,农村人口向外不断转移,而以城市人口为主要游客人群的乡村周末游逐渐盛行。
    在乡村的不同存在形态中,“景中村”的这类特殊的状态在2005年杭州出台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管理办法》里被首次提出。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设2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而景中村相关学术研究文献仅53篇。
   项目关注到中国发展过程中一类特殊的乡村形态——景中村,“雁中咀”位于武汉东湖湖心,曾经的小渔村如今与景区风貌格格不入。设计重新激活产业链,采用共享系统与互联网模式,空间肌理遵循村落与水系的自然演替,吸纳周边高校人才创业与劳动力回乡,协调村与景使二者互促共进可持续发展。

   在此次设计中,我们遵循“设计是为了人的”,深刻调研与场地有关的不同人群,发掘可能与场地有关的人群,针对场地现状,为不同人群打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供现代化及可持续的生产销售经营模式。不放过每一个与人有关的细节。
   此外,好的设计出自好的团队,感谢王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