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与表达——广州新洲渔村概念性更新设计
Genes' mutagenesis and expression——the concep

设计成员:陈坚 范柏炜

作品编号:ILIA-S-2017500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旅游度假区规划

0
热度:344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诱变与表达——广州新洲渔村概念性更新设计

成员姓名:陈坚 范柏炜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说明

对于本案的更新改造,我们引入了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理念。基于景观基因学理论进行场地形态区域划分分析,得出形态区域后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功能和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系统性更新。
设计手法参照基因表达的过程。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场地DNA的断链解读出渔村基因——基地形态(平面单元、建筑形态、建筑功能)、渔村景观(挑出的铁架、湿地植物、船上花园等)、疍家建筑(吊脚楼、船屋等),作为线索延续在基地中,翻译成疍家传统的新洲渔村。其二是在原本基因表达的基础上,在外因的诱导下(人们需求和我们的策略),原来的形态基因突变成为新的形态基因,让它具备了更多不确定性功能:文化活动、服务业、绿色出行等。功能链接到我们的设计中,新的形态基因作为第二条线索贯穿场地。转录翻译出来的产物具备“不死性”,让新洲渔村得到新的、持续的运转和发展。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感悟

纵观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城中村、城边村慢慢被人所遗忘。基地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尴尬,内部也尚未通车,不适合高强度的旅游开发,旅游资源和底蕴也远不及毗邻的黄埔古港。面对窘态,我们需要做跟周边乃至跟广州主城区现存不一样的开发和更新。利用好“广州最后一条渔村”的名衔将是它最好的出路。基地内渔业的没落,传统渔村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们要打造的是新型的渔村。与此同时,解决居民的日常生活问题也刻不容缓。老龄化问题、水浸问题、交通问题、绿化问题、产业问题,在这个小小的7.56公顷的基地里,问题多得水泄不通。对此,在人文关怀和旅游开发的问题上,不该是此消彼长的。开发带来的环境优化,民俗文化支撑旅游价值,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