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毯”——厦门中山公园改造设计
“City Carpet”——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Xiame

设计成员:吴慧敏 苏炳树 林水阳

作品编号:ILIA-S-2016397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0
热度:358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城市地毯”——厦门中山公园改造设计

成员姓名:吴慧敏 苏炳树 林水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图片属性:1-总平面图
图片描述:总体平面效果。

设计说明

此次设计场地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中山公园地块。作为第一座对市民开放的城市公园,厦门中山公园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情感记忆,又因其位于老城区中心,存在使用人群冗杂,功能结构日趋单一,景观要素亟待提升等城市问题。故此次改造选址意在为其寻求一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周边人群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掘并体现其应有的文化价值的道路。
在立意上,契合大赛“围墙”主题,发散思维,提出围墙导致公园的本质问题,即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城市交通封闭和土地利用率低下。由问题出发,衍生出“相对平等”、“道路无尽”“景观延伸”三方面设计理念。环环相扣,理据充分。
在平面构成上,结合“圆”元素自身的无界属性,通过一系列平面推导演绎,得到改造设计后的平面形式。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在空间组织上,保留基地原状的景观节点上,优化景观结构,重组道路交通系统,平衡功能区块分布,实现绿地均衡、道路网状的布局,提高公园的可达性与衔接性。
在生态可持续上,融入雨水花园设计理念,引入乡土树种,丰富生物多样性,营造都市宜人的慢行空间。

图片属性:2-鸟瞰图
图片描述:整个设计的大效果。

图片属性:3-基地概况
图片描述:分析基地的现状,为设计提供依据。

图片属性:4-历史轴
图片描述:分析公园的历史发展背景,在设计中依旧注重公园的传承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图片属性:5-人群及人流分析
图片描述:对中山公园的人群使用特点进行分析。

图片属性:6-概念生成
图片描述:围绕“围墙”的主题,并根据我们现场调研以及前期的分析,解决中山公园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对中山公园的改造为载体,表达我们对“围墙”主题的理解。

图片属性:7-平面演绎
图片描述:详细的展示了我们平面的由来。不仅与我们的概念息息相关,而且紧扣“围墙”这一主题。

图片属性:8-效果图(1)
图片描述:展示我们设计的三维效果。

图片属性:9-效果图(2)
图片描述:展示我们设计的三维效果。

图片属性:10-剖面图
图片描述:从不同角度表达我们的改造设计,展示地形以及岛屿之间的关系。

图片属性:11-节点剖透视图(1)
图片描述:全方位展示我们的设计。

图片属性:12-节点剖透视图(2)
图片描述:全方位展示我们的设计。

图片属性:13-节点剖透视图(3)
图片描述:全方位展示我们的设计。

图片属性:14-13-节点剖透视图(4)
图片描述:全方位展示我们的设计。

图片属性:15-景观结构
图片描述:展现了改造后的公园总体景观结构。

图片属性:16-改造空间分析
图片描述:从视线,交通,设施配置等方面详细分析的改造后的公园景观。

图片属性:17-景观要素分析
图片描述:详细分析改造设计后的景观要素。

图片属性:18-内外交通关系
图片描述:选取部分节点示意说明改造后的公园内外交通关系。

图片属性:19-植物配置
图片描述:展示绿改造后植物配置的多样性。选取绿一些当地特色树种。展现当地特色。

图片属性:20-动物分析
图片描述:多方位分析我们的设计。

设计感悟

既是以“围墙”作题,那必是得多方面揣度“围墙”的深刻含义。由古至今,围墙为人所共知的多是以空间界定、隔离和军事防御为主。受此思维影响,“围墙规则”在各处遍地开花,分隔了城市的整体性。
    究其原因,首先,是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各自为政;其次,是绿地系统割裂,无法渗透;再者道路拥堵,行车难等种种弊病比比皆是。多维思考了“围墙”导致的深层原因,消除围墙的正确途径也就显而易见了——消除“墙”内外公共服务水平的落差。围墙的拆留与否本身不会解决围墙产生的原因,只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消费成本来解决安全问题。所以,不应将“拆”和“留”绝对化。就个人而言,在关于是否取消围墙的背后,更多的思考则是如何更好的使用与改造围墙,以解决由“围墙”导致的城市问题。若只是东施效颦式的强制取消围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并且,“围墙”本身不仅仅具有“限定作用”,同时还具有“引导作用”,而这一点往往被使用者和建设者忽略。
    正如以上所言,本次方案设计立足于“围墙”产生的根本,以小见大,通过三种不同尺度下的公园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升公园周边与内部的衔接性与可达性,竭力让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化公园,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