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隐•墙”——废弃铁路段景观提升改造
Breaking the Ignored Wall——Abandonen railway 

作品编号:ILIA-S-2016393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0
热度:327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打破“隐•墙”——废弃铁路段景观提升改造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属性:1.基地概况
图片描述:1.基地概况、场地的周边环境介绍与分析、

设计说明

规划区域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东路与宝沣路交叉口,总面积86088.92m2,其中内有一段民国时建造的铁路段,现已废弃。本次设计就是围绕该地展开。
设计目标:意在打破“隐墙”,打破禁锢,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
设计原则:遵循恢复生态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还给土地本质。
主题是:打破“隐墙”,解决景观问题遗留,重归本土景观文化。
技术路径:以打破“隐墙”的规划设计为目的,解决存在的阻碍交通、影响市民居住、影响治安的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方法,资源循环再利用、使用清洁能源、落实海绵城市。打造
陆地生物通道、鸟类飞行通道和必要的鱼道。在景观生态学、场地精神等一系列知识基础上,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以此实现打破“隐墙”的桎梏。
布局结构: “一桥,两路,多点”,“一桥”为特色景观桥,“两路”即铁路段改建道路天桥的人行道,由多处景观节点构成“多点”的规划结构。
1.一桥:此桥主要目的是抬高景观视线,方便快速通行,与斜对过的绿地形成借景。特色的双生广场可以使桥上桥下互动增加,人们可以通过桥上的广场的钢化玻璃互相观望,大有“你在桥下看风景,桥上的人在看你”的意境、
2.两路:指的是铁路段改造的趣味道路和特色景观桥的人行路线。铁路段的保留改建保留了历史感的同时,从桥下交叉穿过的同时可以为行人遮阳避雨,中间设置生物通道,沟通草地两边的小动物。而景观桥增加了居民到达目的地的可达性,尤其夜晚行走,不会再因为阴郁害怕担心人身安全。
3.多点:由于规划区域的范围较特殊,所以东西向狭长的布置了多点景观,这些景观点形成的次要景观轴线增加趣味性和可游览性的同时与南北向的主景观轴线相交。

图片属性:2.基地内现状分析
图片描述:2.基地内现状分析

图片属性:3选题意义、设计构思、设计原则
图片描述:3选题意义、设计构思、设计原则

图片属性:4.总平面图
图片描述:4.总平面图、经济技术指标

图片属性:5.鸟瞰图
图片描述:5.鸟瞰图

图片属性:6.场地空间演化、功能分析、景观分析
图片描述:6.场地空间演化、功能分析、景观分析

图片属性:7.交通分析
图片描述:7.交通分析

图片属性:8.种植规划分析
图片描述:8.种植规划分析

图片属性:9.分区设计
图片描述:9.分区设计:平面详图、典型立面、效果图、设计构思和设计原则的体现

图片属性:10.服务设施分析、照明设计
图片描述:10.服务设施分析、照明设计

设计感悟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这个小城虽小,可是装满的记忆不少。近年看着自己家乡的进步发展心里也是由衷的开心。都说大行不必细谨,但是在我看看来艺术和景观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后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否幸福充实、接近自然,所以细节不能忽略。我们正面对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人们固守百年的对墙的认知“思维积习”,对于所谓的墙,认而不见,于是众多的隐形的墙被我们所忽视。墙因生活而生,而我们却用它禁锢住了生活。,比如,这闹市中的废弃铁路段。
关于这段铁路,那时我还是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的孩子,昏昏欲睡的我会被突如其来的抖动惊醒,铁路的起伏总是使自行车不稳,这是我对它最初的记忆。今年随朋友出去游玩恰巧又经过此地,感叹记忆一如往昔。朋友笑道:其实变化还是有的,周围修车行业多了好几家,铁轨旁边的林子里到了晚上黑黢黢的,现在除了附近工厂的工人有急事抄个近道没怎么有人进去,里面也没路,下了雨坑洼泥泞,不仅有生活垃圾还有周围盖房子的废料,差不多也是快废地了。听到这,我顿时感觉笑不出来了,看着周围的高楼林立、行走的人群,当时就一个感觉,这地儿真尴尬。它像隐形的墙横在这闹市中被人忽视,阻碍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还有城市的发展进步。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城镇化以惊人的速度进行,但是求速的同时,这个国家有太多遗留难题,如鲠在喉的卡在进步和滞后之间,以一种半成品的形式尴尬地生存着。面对这些隐形的墙,无论是出于对于家乡的热爱还是一名从业者的职责,我决定探讨这些亟待改善的闹市废弃铁路问题。于是,我选择以打破“隐墙”为主题,打开该地景观视野,运用植物造景、海绵城市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有历史感的休闲活动场地。在以人为本的谋福利的同时,也把对于自然地“隐墙”打破,营造生物通道,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小动物们有所归属不被干扰。以一种最根源意义来实现人与自然的重聚,激活人们潜在的最原始和单纯的自然情结。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