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水平湖入春秋--龙口大闸入江段库区环境更新规划设计
The Horizontal Lake in Reverse Flows Through the Four Seasons: Environmental Renewal and Planning Design for the Reservoir Area of the Longkou Dam's Inlet Section into the Yangtze River 

主创设计:詹南 宋佳洪 高令思

指导老师:秦仁强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5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遗产活化利用

0
热度:87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倒水平湖入春秋--龙口大闸入江段库区环境更新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指导老师:秦仁强

主创姓名:詹南 宋佳洪 高令思

设计时间:2024-06-23

项目地点: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道龙山居委会龙口街

项目规模:69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遗产活化利用

▲总平面图与场地分析

长江新城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新城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设计说明

本规划设计以龙口大闸这一独特文化地标为核心,创新性地提出以“大闸文化”为脉络,整合自然耕地生态、工业遗产资源与风貌旅游潜力,构建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新模式。项目秉承“城市新陈代谢”理念,不仅关注空间形态的更新,更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与未来功能的植入,通过对时空维度的辩证探索,为场地注入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方案主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并高效配置场地现有资源,突出文化价值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重点片区采用功能活化与风貌修复协同推进的策略,强化滨水两岸空间联系与景观连续性。此举不仅重塑了龙口大闸地区的整体形象,提升了空间品质,也显著推动了本地人文精神的复兴和第三产业的动能转换,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项目作为长江新城建设的重要触媒,不仅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示范性样本,也更广泛地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前期分析与设计思路

基于现场调研所收集的信息分析龙口大闸及周边现状,发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问题:河流中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较高,长期如此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持久的毒害作用,可针对其进行增加湿地、生态护岸等措施来改善现状;场地周围分布多个工厂,造成道路疏散问题、缺乏活动空间,场地与周边联系不密切,无法形成良好的游线,可针对其进行组织道路、视线通廊等措施进行改善;场地北岸植被稀疏,土地裸露较多,南岸区虽植被丰富,到毫无规划,植被杂乱,缺乏美感,可针对其进行利用地形、丰富绿植等方法进行改善;建筑功能单一,多数建筑老破、空置、私加私盖现象严重,缺少公共空间,道路空间被生活区所挤占,需要进行道路梳理,丰富基础设施等方式进行改善。
应用城市代谢理论,通过引入自然代谢模块,来定制历史与未来共生、不同文化共生的时空生长模块,同时采用多功能模块来提升场地活力,达到物质、文化与时空上的“新陈代谢”,以此提出共享无界空间,包括街区模块化设计、社区自主商业模块和共享低碳绿色空间;可持续风貌重塑,包括历史元素传承、功能多元融合和建筑立面更新;蓝脉绿网规划,包括生态景观营造、文化特色凸显和保障居民环境需求。

▲鸟瞰与规划策略

规划目标分为“文”、“业”、“生”、“社”、“形”五态进行决定,“文”有水利文化、禅宗文化、科普展览、打造IP、设立博物馆;“业”有农业观光、产品销售、多产业融合、产业体验、形成系统;“生”有建立步道、追求可持续、治理水环境、形成系统;“社”有邻里交往、人群需求、互相联系、共治共享;“形”有出行便利、疏导交通、街巷交通、交通组织、开放。

▲规划策略

通过水体治理与修复,立体重塑,生态旅游,低碳策略四个策略对场地进行规划与设计,达到规划目标。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城市新陈代谢”理论为指引,巧妙融合龙口大闸独有的文化底蕴、工业遗产与自然风貌,通过大数据精准赋能,推动功能活化与风貌修复双统一。它不仅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促进了文旅与经济产业的深度联动,更成为驱动长江新城复兴与人文发展的典范案例,具有显著的创新性与示范价值,值得高度认可。

设计亮点

本规划设计以“时空生长”为核心理念,巧妙引入“城市新陈代谢”理论,将龙口大闸片区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致力于实现物质空间、历史文化与生态功能的循环与再生。设计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化。 项目深入挖掘场地特有的水利文化(如龙口大闸建造史)、宗教文化(药王寺)与农耕文明,通过设立文化博物馆、打造IP形象、策划主题节庆活动(如春秋祈福法会、金秋美食节)等方式,将厚重的历史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实现了工业遗产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与活化。
    二是生态优先与蓝绿融合。设计构建了完整的“蓝绿网络”生态系统,针对倒水河驳岸进行了科学的生态化改造,设计了适应不同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景观,并选用乡土耐水湿植物进行群落化种植,显著提升了河岸的生态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织补城市空间,将滨水区、农田、街巷和公共空间串联成一个连续的生态景观廊道。
    三是功能复合与社区焕活。规划打破了原有功能单一的困境,通过置入文创商业、主题民宿、观景茶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多业态,满足了原住民、创业者与游客的多元需求。设计强调“共享无界”,通过优化街巷肌理、增加公共空间和口袋公园,极大地促进了社区交往与活力,形成了一个功能混合、充满人情味的宜居、宜业、宜游片区。
    四是系统思维与科学支撑。项目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GIS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对场地内的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人群活动进行了精准的识别与评估。所有设计策略均建立在详实的现状分析与科学的上位规划解读之上,确保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实施性。
    五是风貌延续与特色塑造。对建筑和院落采取了分级分类的更新策略,在尊重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造,使旧街区焕发新容颜。统一的导览系统、绿道驿站、特色铺装和景观小品的设计,共同塑造了独具地域特色、古今交融的整体风貌。
    总而言之,本项目不仅是一次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一次对场地历史、生态与社区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与激活,为类似城乡交错地区的风貌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例。

专家评语

关注产业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