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心和园——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RESTORATIVE ENVIRONMENT-BASED URBAN PARK DESIGN

主创设计:吴骏宇

指导老师:王迪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4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健康与福祉景观 - 疗愈性景观

0
热度:62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涧心和园——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迪

主创姓名:吴骏宇

设计时间:2025-05-29

项目地点:四川省自贡市水涯居市政公用

项目规模:35468.66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健康与福祉景观-疗愈性景观

总体规划与立面设计

本项目以复愈性环境理论为核心,借助地形塑造实现心理压力调节与自然联结修复。设计通过“静心包裹、起伏缓释、临水延展”的空间策略,分别在冥想、社交与滨水区域营造差异化的感知特征,引导人们在不自觉中调整行为节奏,实现情绪舒缓与注意力恢复。地形不仅作为空间载体强化了多感官互动,还通过引导风、水、植物的聚合流动,构建出可视、可触、可听的复合感知系统。同时,地形与雨水生态设施深度耦合,形成下沉湿地、透水层与生态浮岛等多级调蓄机制,提升场地气候调节与生境营造能力,并赋予人群以生态认知体验。
总体规划采用“多轴、五区、多点”的空间逻辑:主辅轴形成复愈体验脉络,五大功能区满足多层次需求,多点布局强化空间层次感与整体联动。由此,项目实现了心理疗愈、生态循环与城市活力的有机统一,为复愈性公园建设提供了系统化范式。

设计说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所承受的环境与心理压力不断加剧,复愈性环境逐渐成为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理论框架。本项目以自贡市水涯居市政公园为对象,结合釜溪河的历史脉络与自然资源分布,通过土地利用分析与心理健康案例,明确公园的疗愈功能定位,并探索滨水空间的复愈价值。
    在设计策略上,本项目提出“自然疗愈+智慧互动”的复合路径:自然层面设置下沉草坪、芳香冥想区与感官花园,智慧系统融入颗粒铺装路径、动态风动装置与交互景墙,滨水区通过生态浮岛、色叶植物和无障碍平台实现生态修复与参与性提升。总体上,研究从社会、景观与心理三重维度出发,构建涵盖智慧互动设施、生态景观与五感疗愈体验的综合设计体系,并以“多轴、五区、多点”的规划逻辑重构公园空间秩序与行为体验,形成融合心理复愈、生态功能与城市记忆的三维空间体系。该路径不仅能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注意力,还兼顾生态可持续性与空间活力,在丰富居民活动形式的同时,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项目说明、问题分析与场地分析

全球城市化背景下人群亚健康状态成为普遍性,环境压力与心理负担已成为影响城市宜居性的核心问题。多数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此背景下,复愈性环境作为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理论框架,正日益成为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途径。在此框架下,对自贡市水涯居公园场地展开多维调研,包括区域位置、人口结构与周边业态,揭示出居民高压生活方式、绿地不足与休闲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同时通过历史建筑与文化资源分析挖掘场地独有的文化底蕴,并结合道路交通与滨水格局梳理场地空间要素。基于这些前期研究,进一步提出以复愈性环境理论作为设计引导,将自然优势、历史文脉与人群健康需求有机结合,为后续复愈性城市公园的空间营建奠定基础。

历史时间线、上位规划与方案策略

该图以历史时间线为脉络,梳理了自贡水涯居市政公园及釜溪河流域从汉代盐业兴盛、20世纪工业扩张到近代生态危机与修复工程的演进轨迹,揭示了场地在文化、经济与生态层面的多重叠加过程;在上位规划层面,图示展现了自贡市通过“城市双修”与“一心两带三环四楔多园”的绿地系统建设,实现了生态修复、文化延续与公共空间优化的战略部署,并结合四川省心理健康政策,从宏观治理到地方落地逐步形成“4567”模式与“智悦盐都”平台的心理健康服务框架,为复愈性环境的引入提供了制度与操作支撑。
在此基础上,方案目标确立为通过互动智慧设施、生态自然景观与五感疗愈体验三大策略,回应亚健康人群的身心需求,在保障生态韧性与空间活力的同时,塑造兼具历史文脉、公共服务与心理疗愈功能的复愈性城市公园。

鸟瞰图与设计成果展示

本项目的设计体系以复愈性环境理论为指导,通过听风廊、观景平台、心灵角花园房、环岛漫栈与律动之环五类空间单元构建出兼具生态回应与心理疗愈的复合性场景。听风廊以轻质风动装置强化风声与光影的感官引导,塑造动态声景与冥想氛围;观景平台则通过环形抬升结构延展视觉边界,营造由地面至天空的情绪过渡;心灵角花园房以半透明柔性边界与植物介入构筑静谧私密的心理庇护所;环岛漫栈将生态修复与感知体验结合,通过岛—栈网络引导人群在步行与停留中认知湿地生态;律动之环以环形空间与互动装置激发社交交流与感官反馈,形成节奏化的复愈性场景。
五个不同的景观构筑物共同实现空间—身体—环境的多维互动,回应人群的情绪舒缓与认知恢复需求,同时兼顾生态适应性与场地美学价值,构成复愈性公园体系中重要的体验支撑。

设计感悟

本项目不仅是一项具体场地的景观设计实践,也是一种复愈性环境理论在复杂城市语境下的深度转译尝试。未来相关研究与设计仍需结合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生态条件,进一步丰富复愈性理论在中国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本土化路径与多维表达方式,从而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向更具健康导向与情感关怀的方向持续演进。

设计亮点

本项目基于复愈性环境的理论构建路径,聚焦于城市公园在服务设施、生态体验与心理支持层面的功能缺陷,提出融合互动智慧设施、自然生态景观与五感疗愈体验的综合性设计策略,以实现空间复合功能与人群心理需求的双重满足。整体策略通过模块化手法将宏观愿景转化为具象场景类型,构建涵盖行为引导、生态介入与感官刺激的多维系统:如林下漫步道、互动景墙、芳香冥想区、智慧传感节点与生态浮岛等空间元素协同作用,分别激活环境的参与性、可达性与情绪调节功能。设计以感官路径为媒介,重构人—自然—场所之间的联结机制,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运动体验的协同激活中,营造出集生态修复、社会融合与心理复原于一体的城市复愈性空间,为城市公共绿地的多元功能拓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