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退绿起——三生空间重构下的风暴潮灾区
The Tide Recedes, Green Emerg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 Areas under the Three Lives Space Framework

主创设计:钱馨蓝

设计成员:张昕笛 王奕晨

指导老师:宁芙儿

作品编号:ILIA-S-20251332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气候韧性工程

6
热度:12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潮退绿起——三生空间重构下的风暴潮灾区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宁芙儿

主创姓名:钱馨蓝

成员姓名:张昕笛 王奕晨

设计时间:2025-02-13

项目地点: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虾峙岛

项目规模:17.01平方千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气候韧性工程

场地区位分析、气象及气候分析

团队通过地理、灾害、数据三重维度,为 “三生空间重构” 方案做铺垫,传递 “以空间调整应对海洋灾害、修复生态” 的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标注虾峙岛、衢泗列岛等关键区域,明确风暴潮灾区范围与地理特征,结合地形、海洋分布,展现灾区空间基底,说明风暴潮影响的地理环境基础。用折线图、波形图等呈现气温、降水、风速等数据,梳理气候规律,揭示风暴潮发生的气候背景,例如:风速、降水变化与风暴潮关联。团队统计了岛屿的风暴潮灾害损失,例如:经济损失、受灾人口数据,用数据直观展现灾害破坏力,将灾害影响量化,论证 “三生空间重构” 的必要性。

设计说明

本设计基于三生理念,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角度出发,以虾峙岛为例,该岛屿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地处舟山群岛东南部,介于六横岛与桃花岛之间是连接舟山本岛与宁波的重要节点,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海岸线曲折,湾相间海湾口门狭窄而深邃,形成一个良好的港口锚地。近年来,随着东海渔业资源的衰退,虾峙岛逐步转向远洋捕捞和养殖业并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包括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等。虾峙岛属于海岛山地前地带,地形起伏较小,主要地表标高在5~50米之间。岛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虾峙岛是重要的港口和渔业基地,风暴潮会导致港口设施受损、渔业养殖受威胁。风暴潮可能冲毁塘堤,导致海水倒灌,影响养殖业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尤其是低洼地区的居民。本设计综合考虑岛屿现状、海平面上升趋势以及风暴潮灾害,聚焦“三生空间协同规划”,以 “生态优先、三生融合、业态协同” 为核心,构建 “抗灾+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韧性岛屿。

海平面上升分析、人群需求分析、场地现状分析、策略分析、未来愿景展现

版面以 “海平面上升——人群活动——场地本底——三生空间重构——落地效果”为叙事线,回应沿海地区 “灾害防御+人居品质+生态保护” 三重诉求,用清晰的空间逻辑与可视化场景,论证 “三生空间协同重构” 对风暴潮灾区(或沿海易灾区域 )的规划价值,强调生态韧性与人类活动的平衡共生。
通过 2025 - 2100 年多时间节点(2025、2050、2075、2100 )的海平面上升数据推演,量化灾害威胁(如 2100 年上升约 1.2 米 ),明确沿海区域因海平面上升面临的淹没风险,为后续空间重构提供灾害背景依据。团队细分各年龄段人群,用时间轴+需求icon呈现不同群体的活动需求与时间分布,挖掘 “人-空间” 互动诉求,让规划更贴合使用端需求,呼应 “生活空间” 构建逻辑。团队以地图为载体,进行场地现状分析,标注居住、农田、养殖等用地类型,结合 “三生空间现状” 图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现存问题,如生活空间 “用地破碎” ),梳理场地本底条件(资源、问题 ),是规划策略的空间基底支撑。
团队提出 “三生空间” 重构体系,用圈层图展示 “空间-功能-人” 关联,明确规划底层逻辑——以空间协同应对海平面上升,平衡灾害防御与人类活动。细化三类空间的功能模块:生产空间:划分农业、渔业、工业产业,明确 “生态化生产” 方向(如渔业空间兼顾养殖与生态修复 );生活空间:聚焦居住、游憩设施,强调 “韧性+体验”(如韧性住区应对海平面上升,游憩空间呼应人群亲水需求 );生态空间:布局生态湿地等,承担 “灾害缓冲+生态修复” 功能,构建抗灾生态屏障。
底部效果图用 “三生空间” 标签(生态/生活/生产 )串联场景:生态空间呈现红树林、湿地修复,生活空间展示滨海步道、人群活动,生产空间体现渔业作业,将抽象策略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场景,验证规划落地性。剖面图、局部放大图示(如粉色圈注生态修复点、人类活动区 ),强化 “空间分层治理” 理念——从海洋到陆地,生态缓冲、生活交互、生产协同层层递进,展现多维度空间响应(应对海平面上升+满足人群需求 )。

策略模块分析图、动植物分析、湿地/农业/工业/渔业效果图

团队以 “时间轴管控+多业态协同+生态本底支撑” 为特色,构建可复制的海岸带韧性规划模型:通过分阶段改造、全业态渗透生态抗灾要素,平衡海洋灾害应对与生产生活需求,为沿海地区 “生态修复+韧性城市” 建设提供多业态协同的规划样本。按“渔业、农业、湿地、堤坝、工业、居住区”六大业态分类,以 2025(现状)-2030-2035-2050 为时间轴,明确各阶段 “生态化 + 抗灾化” 改造路径:前期(2025 - 2035 ):聚焦 “基础改造”,如农业 “抬升农田田势”、堤坝 “引海水养滩”,通过业态功能调整适配海洋灾害环境:后期(2050+ ):强化 “生态协同”,如湿地、堤坝融入红树林种植,构建 “自然 + 人工” 抗灾屏障;灾后阶段:统一 “生态修复 + 功能巩固” 动作,形成“预防-应对-修复” 闭环。
团队从多业态协同抗灾的空间策略角度出发,以生态基底优先,以湿地、红树林为核心生态要素,渗透到农业(农田边缘 )、堤坝(堤岸种植 )、居住区(沿岸绿化 )等业态,构建“生态海绵”:红树林兼具 “消浪护岸+生物栖息” 功能,湿地承担 “洪水调蓄+生态修复” 作用,让生态修复与抗灾功能深度融合。同时通过业态功能的 “生态抗灾化” 改造,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呼应 “三生空间” 理念。团队从生态支撑角度出发,从本土物种(如舟山獐、欧亚水獭 )、植被资源(红树林、滨海植物 )、鸟类 / 海洋生物 切入,论证该区域具备红树林等抗灾植被的生长基础,为策略中 “红树林种植” 提供物种可行性:规划通过业态改造,可促进鸟类栖息、生物多样性恢复,让 “抗灾策略” 同时满足生态修复目标,强化方案的生态合理性。
底部效果图按湿地、农业、工业、渔业 分类,将抽象策略转化为可视化场景:湿地展示 “红树林+水系” 生态修复后的自然景观;农业呈现 “抬升田势+生态种植” 后的田园韧性空间;工业/渔业体现 “生态化改造” 后的生产场景(如工业码头融合生态护岸 );用场景验证策略落地性,强化 “生态与生产/生活兼容” 的规划逻辑。

规划后平面图、规划后场地分析、区域剖面分析图(空间融合轴)

团队聚焦“岛屿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协同规划”,以 “生态优先、三生融合、业态协同” 为核心,构建 “抗灾+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韧性岛屿。左侧岛屿规划”图用颜色区分居住区、农田、湿地、工业等 8 类空间,呈现 “生态空间(湿地、红树林 )为底,生活空间(居住区 )、生产空间(农田、工业 )镶嵌其中” 的格局,体现“生态优先,生产生活有序嵌入” 的规划逻辑。右侧场地分析拆解“道路、生产、生活用地”三类子项:顺应 “低山滨海” 地形,构建 “少占生态空间+串联生产生活” 的路网;“集中化+生态化” 生产空间布局(如漂浮渔业、生态农业),降低对生态的干扰;“依山就势 + 组团化” 生活用地设计,呼应 “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融合,通过子项拆解,验证整体规划的空间合理性,让 “三生空间” 落地更具依据。
底部 “空间融合轴” 用梯田→村庄→堤坝→湿地→红树林→海洋 的空间序列,展示 “生产(梯田农业)-生活(村庄居住)-生态(湿地、红树林)” 的融合逻辑:生产与生活融合:梯田农业为村庄提供物产,村庄为农业提供人力与消费,形成 “产居协同”;生活与生态融合:村庄周边布局湿地、堤坝,既保障人居安全(防洪),又提供生态休闲空间;生态与生产融合:红树林、湿地为渔业(漂浮养殖)提供 “生态护岸+生物资源”,渔业反哺生态(如生态养殖 );通过“空间嵌套 + 功能互补”,实现三生空间从 “物理拼合” 到 “功能共生”。
用平面图(岛屿规划、场地分析)+剖面图(空间融合轴)组合,清晰呈现 “宏观格局(平面图 )-微观落地(剖面图)”的规划层次,让 “三生空间” 从概念转化为可测量、可实施的空间方案。业态协同的生态化。

设计感悟

团队认识到“三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设计应具有弹性和适应性,聚焦“虾峙岛三生空间协同规划”,以 “生态优先、三生融合、业态协同” 为核心,构建 “抗灾+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韧性岛屿模型。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