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共生》
《Fusion and symbiosis》

主创设计:刘涛

设计成员:张彦 梁思华

指导老师:谭晖

作品编号:ILIA-S-20231238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旅景观 - 美丽乡村

0
热度:108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融合·共生》

院校名称:四川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

指导老师:谭晖

主创姓名:刘涛

成员姓名:张彦 梁思华

设计时间:2023-05-04

项目地点: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万民村

项目规模:10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旅景观-美丽乡村

整体规划与总平面图

设计说明

项目选址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万民村,上位规划将此地区设为高密度城区边的重庆“绿肺”。相比其他处于人口密度大的郊区公园,其面临着更为突出的城市人文及生态方面的矛盾。方案从城市乡镇视角宏现分析片区产业分布,通过重庆地城历史肌理的复现,农业生产流线,村落文化精神等内容作为前期深度调研内容,在地考察当今乡镇地区政府、企业、市民的切实需求。
最终设计结合地域在地性农耕文化、原始地形地貌等自然文化特点,将视角定手“三生”概念,打破传统设计与所处区位环境属性的隔阂,试图从“生产空间”注入创新功能业态,激活场地生机;从“生活空间”继承大兴精神,弘扬重庆传统文化;从“生态空间”修复动物生境系统,链接蓝绿脉络。
在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特性及其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景观活化。同时项目不拘泥于村落历史,而是放眼村落所在的片区,对整个地区进行了历史上的缩移模拟。充分再现了城市区从农田到旅游用地最后成为城市“绿肺”的全过程。三种空间,三个维度,彼此交融,互为补充,重新定义乡村旅游空间,将场地中的消极因素进行积极转化,满足当地游客游憩需求,打造颇具地方气质及“产居研学”功能,活化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多元化景观规划设计。

三个节点的鸟瞰与功能分析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三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为乡村振兴的突破点,通过打造功能复合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以文化的吸引、体验的停留和产业的带动激活乡村。对整个当地产业有带动辐射作用。至下而上的村民自治的方式,让游客和村民真正在乡村生产、生活。最大限度的实现规划的时序更新,使万民村在动态发展中充满活力。

设计亮点

以生态振兴为原动力,通过乡村振兴促进产业振兴和社会振兴,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疗愈康养两大产业。提出村慢“生活”设计、乡村环境可持续“生态”设计、城乡发展双循环“生产”设计,对应生态、生活和生产三方面的需求。
设计理念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了西南气候下的景观营造特点,通过集成历史文化元素和都市农业等功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休闲娱乐、城市农业发展等多元化需求。打造功能复合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通过文化吸引、体验的停留和产业的带动。对整个当地产业有带动辐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是丘陵地貌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成为该地区乡村振兴的巨大阻碍。本设计选取丘陵地貌的典型地区——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基于“保护+修复+利用”三位一体的视角进行乡村生态治理以及产业振兴规划设计。
在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将修复后所得到的生态和农业产品加以利用,进行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森林康养两大产业。
针对农业发展,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种植策略;针对康养旅游,设计了多条产业链联动。将农业与康养充分衔接,以农业供康养,以康养促农业,形成农业与康养互促互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为迎合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产业空间设计方案,包括适宜森林环境的康养空间设计,产业与居住一体的村宅空间设计。
本设计为丘陵地区等生态敏感型区域的产业振兴提供了思路,让乡村因生态而兴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