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温宇涵
设计成员:李灵儿 李瑗如 杜宜阳
指导老师:刘庭风
作品编号:ILIA-S-20231235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旅景观 - 全域旅游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珍海如梦——海南省陵水县珍珠文旅生态综合体建设
院校名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刘庭风
主创姓名:温宇涵
成员姓名:李灵儿 李瑗如 杜宜阳
设计时间:2023-08-01
项目地点: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
项目规模:33.2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旅景观-全域旅游
▲场地前期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潟湖周围分布有大量的林地、红树林和海草床——良好的自然基地条件。现状调研:虽然生态保护策略正在实施,但是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措施有待升级,需要与地方发展相融合。基于上述分析,将场地按照土地利用划分为五类,分别探讨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路径,作为最终设计依据。
分别从文化、人口、产业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分析:文化上传承性不足,人口的增长造成了产业压力的增长,长野方面传统养殖业退化,农业与旅游业模式单一,不足以应当未来挑战。同时,珍珠贝在发育过程和后续加工中有很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可以作为起点展开后续策略。
设计说明
▲场地设计策略
总体策略:将设计内容剖析为三个层面,中间的圆环展示不同层面的未来愿景,提出以生态为基底、人文为灵魂、产业为支撑的复合策略系统;再根据场地问题将其分解为更加具体的策略方法。过程中着重产业的复兴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并宣传当地珍珠文化,以此带动整个场地的产业主要是旅游业的发展。
每个区域又划分为更细致的内部改造策略:
1.策略A应用于图中的A、B、C三个区域。生态与产业相结合,形成复杂的鱼、贝类、蔬菜生态养殖体系,养殖废水可循环利用,养殖残渣可作为海水蔬菜养殖的底泥。鱼、虾、贝类等底栖生物与红树林混养,可净化水体,改善潟湖环境。红树林生态恢复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更新虾池养殖技术,设计共生装置,改造鱼筏,使其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多功能产业体系。
2.策略B应适用于图中的D和E两个区域,将生态与文化相结合,通过多渠道将文化融入贝类介导的海草床生态修复中,唤醒区域特色。
▲总平面图及文旅策划
从平面图上看,分为两大区域:
1以西侧城镇及红树林湿地为主的生态-人文-产业复合提升区
2东侧海草床为主的生态修复-文化体验区
产业方面,根据政策文件、基于现状情况,确定以农业、渔业为基础,生态为配合,共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发出特色旅游线路一日游、特色旅游线路两日游、漫步休闲旅游路线、温馨家庭亲子游路线、情侣海边浪漫路线;水陆相连,串联起新村港和黎安港两大潟湖带。
▲设计剖面及效果图表达
分别展示策略A、策略B的应用情况:
•区域A1:以城镇、渔排为代表的区域1以产业和文化为主导;
•区域A2:将生态养殖塘改造,并与红树林公园相连,形成完整的水循环和可溶沉积物循环,加入海水蔬菜养殖,建设生态-产业-生态展示区;
•区域A3:注重生态性,补种红树林并底播贝类增殖放流。
•区域B1:红树林生态恢复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同时更新虾池养殖技术,设计共生装置,改造鱼筏,使其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多功能产业体系。
•区域B2:黎安港潟湖东南部作为休闲科普、实验创新区域。具体展示珍珠贝在其完整生命周期对海草床修复工作的参与过程,同时提供监测体验、研学体验、科普教育服务,实现修复、创收、科普等复合功能。
同时,详细展示滨海生态恢复工作的预期效果、海草草种的选取、具体的旅游项目策划和海草床共享实时监测系统交互页面。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