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马海超 王怡婷 焦丽蓓
指导老师:林广思 林广思、萧蕾、许自力、李敏稚
作品编号:ILIA-S-20231212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小候鸟筑家计划——基于儿童参与理念的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空间重构
院校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林广思 林广思、萧蕾、许自力、李敏稚
主创姓名:马海超 王怡婷 焦丽蓓
设计时间:2023-08-27
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长湴村
项目规模:30.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设计前言、调研方法、空间分析
场地位于天河区长湴村,我们的目光聚焦于的天河区长湴,区位上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资源。我们基于儿童视角的场地调研方法:马赛克方法进行调研。运用马赛克方法,可有效改变当前学前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儿童失语"现象,让儿童的声音被听见,儿童的权利得到实现。并基于儿童友好型理论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评价。以村内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公共空间为例,同一时间段存在多类人群进行不同类的活动,热闹拥挤并且人员复杂。长湴村公共空间使用紧张,但仍然具有可利用的空间。在人群的夹缝中,我们注意到了尤其多的,穿梭在人群夹缝间的活动的一类人群——流动儿童。
设计说明
设计思路、游戏企划、计划启动场景
小候鸟筑家攻略分为长湴改造攻略和小候鸟游戏攻略两部分,每部分由一系列游戏组成,以鼓励协作,温暖包容,趣味体验作为游戏设计的原则。针对流动儿童方面,我们更加注重游戏设计中的协作性,促进儿童间的交流。此外在本次长湴村改造规划设计里,设计师并不是提供传统的一步到位的规划,而是借鉴了伴随式规划设计的理念。
平面规划 节点一详细设计
平面:平面图选择三个场地和四条道路进行改造,场地定位依据功能分区分别是多功能广场、儿童运动场地和儿童秘密基地。道路引入了具有指引效果的彩色铺装,不同颜色对应不同场地。在空间允许的地方加入座椅和种植模块。
节点一:方块广场是一个以种植和模块搭建为特色游戏的多功能场地。这里是方块的世界,方块的搭建模块、方块的铺装、方块的景墙、方块的种植池还有方块的遮阳片,令人仿佛进入了游戏之中。广场主要分为多功能活动区、种植活动区、搭建活动区、广场区和球场区,满足儿童多种活动需求。在未来举办节日活动的时候,方块广场将作为主会场,举办开闭幕式,和文艺汇演,为长湴居民、儿童以及村外参观的游人提供服务。
节点二详细设计、节点三详细设计
节点二:设计旨在打造一个由天然材料和最大限度发挥游戏元素,促进社交的多功能户外游戏和学习环境。通过一曲线迷墙和六边形元素的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不同空间对应可对应不同的游戏类型。自西向东,铺装由从硬质过度到软质草地,曲形的红色迷墙在建造之初儿童可以参与留下属于自己的标本或者印记,书写自己的场所记忆。同时儿童在灵动的迷墙和丰富植物中穿梭,体会自然探索乐趣。儿童设施设置体现多功能性,形成不同的难度等级,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体会冒险的刺激。
节点三:场地位于长湴村生活区主要道路长湴东大街一侧,周边建筑密度高,由五至七层居民楼围合而成,目前处于堆满建筑垃圾的闲置状态,不足以满足儿童对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及设施的需求。设计以自然教育花园为指导理念,设计一系列形式多样,触感丰富的活动空间,基于自然的元素为长湴的孩子们提供交流、成长、合作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孩子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该作品关注到了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利用游戏设计MDA模型的理念进行空间设计,通过设立游戏任务,设计游戏机制、动态过程及美学场景,使儿童介入到参与设计的各个环节,促进儿童交流,该作品思路清晰,完整体现了选址、场地、节点的设计过程,场景营造具有亲和力,达成了空间改造+关系构建的目标,设计内容完整,成果清晰,故予以推荐。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