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风陵雨—基于风暴潮灾害的韧性景观设计策略
Stormy weather—Adaptive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based on storm surge hazard

主创设计:吕高睿 吴珂卿 佟濡冰 李源

指导老师:李绍文

作品编号:ILIA-S-20231197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城市更新

0
热度:480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震风陵雨—基于风暴潮灾害的韧性景观设计策略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绍文

主创姓名:吕高睿 吴珂卿 佟濡冰 李源

设计时间:2023-07-31

项目地点:广东深圳

项目规模:2110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城市更新

方案平面图及前期分析图

本图描述了风暴潮灾害对全球各国的影响,强调风暴潮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之严重,讲述了选题背景。数据展现了本案区位信息,气候信息及场地内部外部分布情况,通过前期分析,确定了方案的可实行性。

设计说明

深圳市宝安区西海岸片区常年受到风暴潮的侵害,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的损失;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内部硬质量增大进而导致城市内涝的问题层出不穷。本次的设计主要是从风暴潮的防御、海岸线的迁移以及韧性城市三个方面入手,减弱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削弱城市因水而起的城市内涝问题,对于周边相关产业进行改造及保护。
1.防御策略:在近海区域设置动、植物防御的生态岸线。利用防风、耐盐碱等红树植物大量构建防风林带;在沿线附近构建珊瑚礁、生物潜坝,利用原始生态做功。
2.海岸线的迁移策略:在海岸线迁移方面针对沿海地区的高风险产业和农业的迁移,对于近海区域地面抬高,让整个沿海区域不受风暴潮的影响,并且构建渔农混合农业体系,增大蓄洪面积。
3. 韧性城市策略:利用城市蓝绿网格系统,增加弹性城市的适应性景观。构建水岸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公共空间,满足市民的滨水需求,同时也能恢复自然生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同时在城市内部,减少硬质铺装对于蓄洪排水的影响,增设透水地砖、滞留地等减少地表径流;建筑上采用绿色屋顶、雨水收集设施,进一步完善雨水收集和雨水的集中处理问题。       
在整个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恢复和完善生态体系等设计理念。

前期分析及设计策略理念

本图展现了今年风暴潮灾害问题出现次数上升的成因,及场地受灾害影响海岸线的变化情况,并对风暴潮灾害对周边各方面影响做出描述,同时也对设计进行了长久展望。通过图例详细介绍了本方案的设计策略及设计理论。对于风暴潮灾害,我们采取三大策略,在抵御的同时做出相关适应措施,并转移相关产业,全面考虑灾害影响。

改造后平面图及策略

本图展现设计后的平面情况,重点对水岸公园(适应) 湿地公园(防御 适应) 渔农混合区(产业 迁移)进行构思设计。详细介绍三大策略,具体描述防御策略的实施措施,并设计了远海防御装置,有效抵御灾害及检测。此次风暴潮防御装置将挡潮闸原理引入设计,通过自动化挡潮板和监测系统的连接,有效阻挡海浪潮汐,通过多个小体量防御装置在海上形成防御屏障。

具体营造策略

本图展示策略二和策略三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小模型及剖面图形象展示具体方案。每个策略对应一组装置,通过装置更好的实现策略。对于植物也进行了选择,挑选了一些本地常见的耐盐碱植物及耐水淹植物,更好的适应水灾害并抵御海浪。为便于灾害防控设计了可行性较强的小程序,方便监管人员及广大居民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危机。最后通过效果图展示我们的设计方案。

设计感悟

本项目紧跟时事,近年来风暴潮灾害频发、城市水问题凸显,海洋灾害及洪涝事故对群众的人身安全 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一个好的城市建设离不开多行业的融合探索及实际规划。设计从多维度考虑风暴潮灾害问题,通过三大举措协调处理风暴潮其对城市造成的洪涝问题等系列问题,将问题处理考虑为一个整体的体系。

设计亮点

在整个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恢复和完善生态体系等设计理念。通过三大板块对风暴潮灾害进行抵御:远海 近海 海岸区域,三大板块进行防御的同时,对海岸与岸边城市区域进行的整体空间塑造,削弱风暴潮灾害的同时,对于城市内涝问题及海域周边产业也进行了妥善处理,恢复了场地周边生态平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