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凉门遗址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
Con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Design of Nanjing

设计成员:刘敏 朱旭 茅益榛  唐楠

作品编号:ILIA-S-2014208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0
热度:81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南京清凉门遗址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

成员姓名:刘敏 朱旭 茅益榛  唐楠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0封面

设计说明

本方案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尊重自然与环境、强调地域性与独特性、强化人的体验与记忆。设计目标为开启与历史对话之门,开启与文化对话之门,开启与环境对话之门。使人们在设计中体会到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穿插,入口用新颖而现代的外壳包裹,其中隐含历史片段,进入通道,穿越时空,然后再进入城墙城门前,完成一个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宁静、谦逊、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现代、简约、隐喻的设计手法,传统和现代材料相结合。保留历史遗迹,反映当代性。随着时间和自然的变化而变化,记载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之间的纽带。并非人为制造一个景点,在自然风貌、现存古迹、城市间做好沟通与完善。不刻意凸显某个历史时代的特征,寻求中国人内心精神的共性。希望设计根植于当地的人们生活中,利于人们交往互通。
设计手法在于保护不仅墙体本身,是对城墙所构成的特有文化氛围和空间形式的保护。保存城墙遗址,尊重现有植被环境。新建入口广场,地下通道。改建城墙前广场,突出纪念性,营造安静荒凉的氛围。解决了清凉门被遮蔽与难以到达的问题。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0封面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1设计目标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2设计背景1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3设计背景2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4选题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5项目现状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6设计内容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7设计主题——人群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8设计主题——文化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9设计主题——环境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0设计后剖面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1入口广场1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2入口广场2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3入口广场3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4通道1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1设计目标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2设计背景1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3设计背景2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4选题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5项目现状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6设计内容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7设计主题——人群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8设计主题——文化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09设计主题——环境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0设计后剖面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1入口广场1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2入口广场2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3入口广场3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4通道1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5通道2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6城墙前广场1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7城墙前广场2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18空间序列

设计感悟

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使得城市印记与自然风景被尘土和高楼遮蔽。作为继承了这些宝贵遗产的一代,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可以挖掘并展现城市的历史,同时又反应当代特点。
    就本方案而言,历史文化遗迹和周边景观资源丰富,但受早期规划影响,明城墙被居民区淹没,地块与周边景观被阻隔,城门东段因建桥被破坏。在客观环境的限制下,方案有一定的难度。
    与其他类似项目不同的是,我们没有推倒一切重来,而是考虑了各方因素,调研了居民与游客的不同需求。在尊重自然和保留历史遗迹的同时,努力做到不影响现有居民的生活以及游客的观赏。
    设计中,我们整合了资源和交通。在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之间进行“沟通”,在空间中通过时间与自然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上下不同区域的漫步中,重新定位自己,让人们从高楼中回到土地上,去仰视这里的自然和城市。通道的设计使得居民与游客分流,互不干扰。
    方案中我们探索了“去”设计这个概念。它并非是人为制造景点,而是在自然风貌、现存古迹和城市间做好沟通与完善。不刻意凸显某个历史时代的特征,而追求精神上的解读。使设计根植与人们的生活当中,而不凸显自己。力求做到宁静、谦逊、尊重历史和自然。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