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 · 共同缔造——基于低碳发展理念下的参与式社区微更新
Spring Breeze Ten "Li" · Co-creation –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micro-renewa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主创设计:舒立扬

设计成员:刘雅萱 李又朋 瞿依婷

指导老师:罗吉

作品编号:ILIA-S-WORL1180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空间设计 - 住宅空间

18
热度:474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春风十“里" · 共同缔造——基于低碳发展理念下的参与式社区微更新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罗吉

主创姓名:舒立扬

成员姓名:刘雅萱 李又朋 瞿依婷

设计时间:2023-03-14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坤厚里社区

项目规模:2.25h㎡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空间设计-住宅空间

总效果图

本设计在充分尊重传统里分建筑群的布局与形制的基础上进行“针灸式”的改造,旨在从根本出发,全面改善老旧街区的居住品质,增强居民的体验感,打破原有居住边界,为我国“双碳”目标导向下的社区微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设计说明

本设计结合“双碳”目标和“打破边界”的主题要求,增加“共同缔造”主题,以湖北省武汉市坤厚里为对象进行社区低碳微更新。
针对坤厚里的一系列碳排碳汇问题和人群需求,设计者提出低碳微更新的五大策略,分别为居民共享的社区绿地系统、居民共治的能源循环系统、居民共谋的绿色交通系统、居民共建的公共空间系统和居民共改的建筑节能系统,搭建“双碳”目标下的零碳、绿色、智慧社区。
在总平面设计上,通过拆除一些冗余建筑,采取底层局部架空的手段,营造更多社区菜园和雨水花园用地,增加社区绿化,以增加碳汇、降低碳排。
在功能分区上,打造多维居住模式,打破原有里分住宅单一的人口结构和生活模式,设置社区共享食堂、跳蚤市场等,满足居民交流的同时形成低碳效益。
在立面设计上,在保持传统里分建筑形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绿色建造降低碳排,设置立体和垂直绿化,增加碳汇。
在空间设计上,拓展屋顶交往空间,形成屋顶和地面的立体居住交往空间,建立分层垂直交通体系。通过利用原有屋顶平台,并通过架空的方式疏通顶层的部分空间,打造一条空中廊道,同时在廊道上设置美育长廊,激发居民共同缔造美好社区的信心。
本设计在充分尊重传统里分建筑群的布局与形制的基础上进行“针灸式”的改造,旨在从根本出发,全面改善老旧街区的居住品质,增强居民的体验感,打破原有居住边界,为我国“双碳”目标导向下的社区微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前期分析

如今的坤厚里居民以传统的老里分居民为主,年龄较大,同时因为设施老旧租金便宜而吸引着部分外来中青年务工人员,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诉求也迫切需要统一。设计者经过实地调研走访,得出的统计数据图表如上,并且根据资料计算出了坤厚里碳排碳汇具体数值,为方案的构建做好进一步的准备。

具体策略(一)

针对坤厚里的一系列碳排碳汇问题和人群需求,设计者提出低碳微更新的五大策略,分别为居民共享的社区绿地系统、居民共治的能源循环系统、居民共谋的绿色交通系统、居民共建的公共空间系统和居民共改的建筑节能系统,搭建“双碳”目标下的零碳、绿色、智慧社区。
在总平面设计上,通过拆除一些冗余建筑,采取底层局部架空的手段,营造更多社区菜园和雨水花园用地,增加社区绿化,以增加碳汇、降低碳排。

具体策略(二)

在功能分区上,打造多维居住模式,打破原有里分住宅单一的人口结构和生活模式,设置社区共享食堂、跳蚤市场等,满足居民交流的同时形成低碳效益。
在立面设计上,在保持传统里分建筑形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绿色建造降低碳排,设置立体和垂直绿化,增加碳汇。
在空间设计上,拓展屋顶交往空间,形成屋顶和地面的立体居住交往空间,建立分层垂直交通体系。通过利用原有屋顶平台,并通过架空的方式疏通顶层的部分空间,打造一条空中廊道,同时在廊道上设置美育长廊,激发居民共同缔造美好社区的信心。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从居民参与视角出发,另辟蹊径的从“共同缔造”角度提出绿地、能源、交通、公共空间和建筑五个方面低碳微更新的策略,在充分尊重传统里分建筑群形制的基础上进行“针灸式”的改造,旨在全面改善老旧社区居住品质,增强居民的体验感,打破原有居住边界,为我国“双碳”目标下的社区微更新提供新思路。

设计亮点

本设计以湖北省武汉市坤厚里社区为例,将“双碳”理念以及社区“共同缔造”理论融入历史老旧社区低碳更新设计中,设计亮点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方面在于更新策略的全面性,从绿地、交通、公共空间、建筑、能源五个方面进行碳排碳汇的考虑,其具体为:居民共同享有的社区绿地系统、居民共同治理的能源循环系统、居民共同谋划的绿色交通系统、居民共同建筑的公共空间系统、居民共同改造的建筑节能系统。第二方面在于运用“共同缔造”社区建设理论,通过居民共同参与到社区更新建设来完成“双碳”社区建设。第三方面则为碳积分转换体系的构建,社区居民能够通过节能、低碳生活获取碳积分进行物品交换。第四方面在于整个社区慢性系统的构建,增加整个社区的交通流畅性。第五方面在于历史建筑智慧化更新,将现代科技运用在老旧历史住宅中,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第六方面在于能源方面,全面考虑电力、雨水收集、废弃物循环利用三大体系,并搭建智慧能源运营平台。第七方面在于公共空间,采取共享餐厅、跳蚤市场和智能美育长廊等方式,居民在共享餐厅共同用餐、减少个体家庭碳排放;设置跳蚤市场居民之间旧物交换,实现旧物的再利用。第八方面在于绿地系统,采取“参与式景观”的设计模式,居民能够参与到设计到建造、维护全流程。设计策略基于五大系统从重构、植入、激活、渗透到场地内部,实现节能环保、建筑美观、格局合理、环境适宜等各方面的平衡,构建低碳“共同缔造”参与式社区建设模式。

专家评语

本项目从居民参与视角出发,另辟蹊径的从“共同缔造”角度提出绿地、能源、交通、公共空间和建筑五个方面低碳微更新的策略,在充分尊重传统里分建筑群形制的基础上进行“针灸式”的改造,旨在全面改善老旧社区居住品质,增强居民的体验感,打破原有居住边界,为我国“双碳”目标下的社区微更新提供新思路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