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巷的再生——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下社区更新设计
The regeneration of Cao Jia Xiang——Community Renewal design based on space production theory

主创设计:何悦佳

设计成员:张呈浩 余嘉珊 李若涵 王舜号

作品编号:ILIA-S-WORL1176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1
热度:5134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曹家巷的再生——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下社区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主创姓名:何悦佳

成员姓名:张呈浩 余嘉珊 李若涵 王舜号

设计时间:2023-02-28

项目地点:成都金牛区曹家巷工人村

项目规模:11.07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解决方案

位于成都金牛区的曹家巷工人村是北部城区城市形态演变历程的典型产物,该区域自1950年以来,经历了“萌芽—衰败—发展”的曲折过程。从打破“现代正规化与传统非正规化”边界进行思考设计,以工人村为中心点,连接周边区域,结合工人村自身特色与市民沟通交流,我们希望给予市民和谐共生、新旧相融的全新工人村。

设计说明

位于成都金牛区的曹家巷工人村是北部城区城市形态演变历程的典型产物,该区域自1950年以来,经历了“萌芽—衰败—发展”的曲折过程。如今的工人村现代正规街巷与传统非正规集市边界分明,在城市中产生了异常的“缝隙空间”,呈现出复杂利益交错、社区环境衰败、人群异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并最终导致社区秩序瓦解。
是故正是做本次设计的必要,我们从打破“现代正规化与传统非正规化”边界进行思考设计,以工人村为中心点,连接周边区域,结合工人村自身特色与市民沟通交流,我们希望给予市民和谐共生、新旧相融的全新工人村。
设计从工人村集市与周边街巷建成环境出发,运用空间生产理论,聚焦于客观生产空间改造、社会关系管理调整和人群需求下社会网格重塑,探讨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视角下集市与街巷的环境治理问题及可行路径与策略。对建筑、公共、景观、街道空间空间进行更新;针对政府、企业、公众三类代表对应重新规划,以实现空间再生产;调研不同人群量化数据,从人情关怀、人群活力、自我感情完善进行空间重塑。
我们期待场地在设计的引导下加强对其建成环境的空间治理,打破新旧街巷结界,推动集市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工人村自我更新,用设计的智慧为未来的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场所。

▲现状问题

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分析,如今的工人村现代正规街巷与传统非正规集市边界分明,在城市中产生了异常的“缝隙空间”,呈现出复杂利益交错、社区环境衰败、人群异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并最终导致社区秩序瓦解。

▲设计策略

设计从工人村集市与周边街巷建成环境出发,运用空间生产理论,聚焦于客观生产空间改造、社会关系管理调整和人群需求下社会网格重塑,探讨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视角下集市与街巷的环境治理问题及可行路径与策略。

▲重点阐述

针对曹家巷痛点,从三个视角切入设计,对建筑、公共、景观、街道空间空间进行更新;针对政府、企业、公众三类代表对应重新规划,以实现空间再生产;调研不同人群量化数据,从人情关怀、人群活力、自我感情完善进行空间重塑。

设计感悟

项目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视角进行探讨,打破社区改造的传统思路,对建筑、公共、景观、街道空间进行更新;针对政府、企业、公众三类代表对应重新规划,以实现空间再生产;调研不同人群量化数据,从人情关怀、人群活力、自我感情完善进行空间重塑,最终打破新旧街巷边界,实现街巷美化更新。

设计亮点

基于曹家巷种种严峻问题,从痛点切入,打造和谐多样的社区街巷空间:
1、打造高效复合的物理空间
   聚焦公共空间微更新与重构服务设施,针对场地现状边界明显,社区系统缺失,引入多样化街巷设计,进一步升级公共服务体系,织补新建筑立面并辅以多层次景观设计。
2、促进多元的社会治理空间
   设计共生栖居的社会空间生产与多元共治的协商管理策略,以人为本,通过构建社区自治体系与营造多样社区生活场景,实现社区街巷协调多元一体化。
3、激发和谐多样的生活感知
   以文化感知与社交感知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社区文化与社区记忆的价值,通过后现代艺术手法打破隔阂,激活社区文化,营造文明团结的社会氛围。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