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潘韵如
设计成员:邱成 路欣萍
指导老师:邱天怡
作品编号:ILIA-S-WORL1173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破界而生——基于互联网+3E模式打造智联低碳的深度游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邱天怡
主创姓名:潘韵如
成员姓名:邱成 路欣萍
设计时间:2023-02-01
项目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项目规模: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前期分析、平面图、设计策略
该场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高校周边,根据区位确定了附近人群及其需求。设计既要服务于该高校的学生,同时也需兼顾周围居住区的居民,因此采用互联网+3E的策略,达到产业、生态、生产、生活的破界而生,以此设计场地节点与设施。并根据地域及其气候,设置哈尔滨历史教育时间线以及冰雪运动体验区等。
设计说明
▲时空边界(互联网+生产发展)、角色边界(互联网+生活娱乐)设计分析图
时空边界:以哈尔滨香坊区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为指导,设计文旅线路,增加场地记忆点,将 历史-现代-未来 不同时空记忆借以设计手法表达再现,结合互联网+生产发展这一理念,形成文化体验互动、历史教育及生态教育等活动,打破时空界限。
角色边界:智能联动健身娱乐,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亲子活动拉近家人之间的距离,飘桥设立让体验者与旁观者这两个角色身份自由切换,打破了人与人的角色边界。
场地主要游览路线以“舟泊松凌—星穹驿路—璇花秘境—瑶音律风—如日东升—氧悦童梦”6个节点展开,即主要环路(见交通线路图),展示不同时空文化发展的景象,同时为满足各类人群活动及心理需求,设立安静休息空间、老年活动空间、文化娱乐空间、儿童活动空间、运动健身空间、入口空间等功能活动空间。
▲鸟瞰图、效果图、主要设施、生态边界(互联网+生态平衡)1
鸟瞰图与设计图展现设计效果,场地的主要设施是微藻低碳的游乐设施以及路灯、小品。
生态边界:微藻固碳设施在儿童活动、小品方面运用,达到固碳。光能设施、集水设施与廊架想结合使用,同时将运动健身区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以此达到节能减碳。并以互联网监测,为生态建设实施监测并定量反馈,助力低碳生态切实落地。乡土植物、丰富的景观生境,促使生物多样。
▲生态边界(互联网+生态平衡)2
植物种类多样多采用本土植物,荒野化景观的运用,实施富有韧性的生物多样性;水、草、山、洞、缝隙等景观,营造不同的小气候与适合不同生物的生境,吸引多种生物,实现生物多样性。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