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刘前葳
设计成员:张旻昊 王瑞洁 汤雯
指导老师:王宇扬
作品编号:ILIA-S-WORL1173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文旅规划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塘头振兴——未来农业生产居住一体化城边村
院校名称:郑州大学 济南大学
指导老师:王宇扬
主创姓名:刘前葳
成员姓名:张旻昊 王瑞洁 汤雯
设计时间:2023-02-05
项目地点:广州市萝岗区塘头村
项目规模:1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规划类-文旅规划
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也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以广州为例,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当中,广州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广州有138个城中村,相比北上深正在消逝的城中村,广州的城中村显得相当有生命力。村民虽然在身份和体制上已实现城市化,但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未及时转变与适应,个体尚不能适应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旧记忆也无从寄托与寻觅,自发性建成的“城中村”们急需的是能为其赋能的发展模式。因此,面对长期无序的扩张状态,部分城边村村民被迫搬迁,不断地适应新的城市化环境,却始终无法改善经济水平及获得良好的安居环境。在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为背景的条件下,我们希望通过新的设计重新激活城边村,通过文旅产业等项目刺激和更新城边村的经济发展,来帮助当地住民改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达到缓解城、村割裂断层等社会问题的目的。
我们认为改造城边村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来源(根本上缓解违章搭建问题)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我们尝试将塘头村原有的传统农业业态拓展为包含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等多业态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即“农业生产居住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为缺乏有效城市生存技能的大量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复合型的未来社区。
设计说明
总体布局与规划
通过梳理原有基地内地块的基本功能,结合附近业态统计进行基础功能的补足(基础设施等)以及本土特色文化区域的保留(例如古庙、祠堂等),并结合人群热力图统计出场地热力节点,以这些热力点为控制点,利用羊毛算法生成场地路径,使得这些路径满足高效物质循环的需求,同时弯曲段路径可以使得沿街商铺更多,更具有商业价值。第一次生成的路径作为机动车道,在尊重原城中村激励和空间结构基础上,结合生成路径划分新功能地块。取各新地块中点作为二次控制点,再一次生成路径作为二层人行步道系统。两次生成路径进行叠合比较,叠合处作合并处理,交叉处放置垂直交通体。在二层及以上置入屋面绿地、旅游等功能。
生态旅游+生态农业
基于前期的所有分析与规划,我们提出以下设计策略:
①结合果基鱼塘打造生态旅游业,设定以农渔体验为主的游览路线
②场地西、南侧保留部分原有餐饮和学校建筑,置入新的服务设施,包含商业办公、手工、文创、民宿等功能
③场地东、北侧较为安静的区域为居住区:由于社区居民的职业与家庭情况比较多样,我们按照5种使用可能性最大的家庭(单身青年、空巢老人、单身青年与父母、创客青年、二孩之家)进行居住模块的分类
④水域内部场地置入城村“缓冲带”——开放底层空间,引入商业刺激消费
农渔产品生产与服务
⑤打造三种生态农业模式
除了果基鱼塘的农渔业生产外,社区内果蔬食品的生产还可以通过以下3种途径获得:
1)模式一:专业种植生产房,恒温培养可食用果蔬
2)模式二:“可食用”的复合型林荫大道
3)模式三:种植体验房
⑥智慧化服务
为了使农渔产品更高效、便捷地到达用户家中,场地里均匀地设有五处物流中心,集中处理社区的线上销售订单。从农田鱼塘处获得的农渔产品打包后可通过智能运输服务运输至中心农贸区,也可直接运输至售卖单位;社区内的居民在家中线上点单,智能机器人通过二层步道及时配送到用户家中,完成产品的售卖。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城边村的活化与综合发展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案突出表现在将生态环境、产业构成、生活宜居,等多方面要素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融会贯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
该作品逻辑清晰,图纸表达较好地体现出了设计者的意图,整体能够充分反映出作者较好的空间设计能力。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