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新链接 脉脉相承
Elastic new links follow each other

主创设计:马钰茜

设计成员:石天玥

指导老师:曹磊

作品编号:ILIA-S-WORL1158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7
热度:156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弹性新链接 脉脉相承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曹磊

主创姓名:马钰茜

成员姓名:石天玥

设计时间:2022-12-15

项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何家村-吴家村

项目规模:140351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规划类

设计策略

蒋山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行政村内,其中何家村与吴家村为两个毗邻的自然村,向东西扩展使两村融为一体,何氏祠堂处于两村的结合部,其中何家村为第五批江苏省传统村落。
村落现状呈现大组团分裂的格局,因而,如何将蒋山的三个村落进行有效结合,成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计划创造产业结合、生态联结、景点串联的发展模式,并且保障设计景点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过多不便的影响。
基于场地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了“厚度轴线”、“环状连接”,多层次且结合“三生空间”理念的发展模式。

设计说明

蒋山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行政村内,其中何家村与吴家村为两个毗邻的自然村,向东西扩展使两村融为一体,何氏祠堂处于两村的结合部,其中何家村为第五批江苏省传统村落。
村落现状呈现大组团分裂的格局,因而,如何将蒋山的三个村落进行有效结合,成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计划创造产业结合、生态联结、景点串联的发展模式,并且保障设计景点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过多不便的影响。
基于场地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了“厚度轴线”、“环状连接”,多层次且结合“三生空间”理念的发展模式。最终,以生态农业教育基地作为IP,打造具有“弹性”、“联结”特征的代代相传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调整村落布局,改变了原先村落的离散型,加强了村落中产业结合的可能性。在微改造的前提下,使村落结构焕然一新。
场地以教育基地为中心,以采摘体验、产品售卖、植物科普、民宿体验为主要功能,共分为七个分区,分别是沐阳暖棚植物采摘体验区、朴味满乡伴手礼零售区、田林之间休闲漫步区、水镜之上水上植物科普区、楼阁小院民宿居住区、阳光田育教育实践区、丰收满满户外种植体验区。
游客路线从东南方村口进入,依次游览沐阳暖棚植物采摘体验区、水镜之上水上植物科普区、丰收满满户外种植体验区、阳光田育教育实践区、田林之间休闲漫步区最后到朴味满乡伴手礼零售区可购买纪念品结束游览。

设计成果

最终,以生态农业教育基地作为IP,打造具有“弹性”、“联结”特征的代代相传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调整村落布局,改变了原先村落的离散型,加强了村落中产业结合的可能性。在微改造的前提下,使村落结构焕然一新。

设计感悟

我们提出的“厚度轴线”、“环状连接”,多层次且结合“三生空间”理念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何家村与吴家村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发展,最终,以生态农业教育基地作为IP,打造具有“弹性”、“联结”特征的代代相传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调整村落布局,改变了原先村落的离散型,加强了村落中产业结合的可能性。使村落结构焕然一新。

设计亮点

基于场地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了“厚度轴线”、“环状连接”,多层次且结合“三生空间”理念的发展模式。最终,以生态农业教育基地作为IP,打造具有“弹性”、“联结”特征的代代相传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调整村落布局,改变了原先村落的离散型,加强了村落中产业结合的可能性。在微改造的前提下,使村落结构焕然一新。
场地以教育基地为中心,以采摘体验、产品售卖、植物科普、民宿体验为主要功能,共分为七个分区,分别是沐阳暖棚植物采摘体验区、朴味满乡伴手礼零售区、田林之间休闲漫步区、水镜之上水上植物科普区、楼阁小院民宿居住区、阳光田育教育实践区、丰收满满户外种植体验区。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