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赵一铭
设计成员:李晨阳 顾嘉岑 张洪英 程子涵
指导老师:李鹏 杨阳 李鹏 杨阳 杨慧 于爱芹
作品编号:ILIA-S-20221141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制锦共营记”——共同缔造理念下旧城社区更新策略营建 ,以济南制锦市社区为例
院校名称: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指导老师:李鹏 杨阳 李鹏 杨阳 杨慧 于爱芹
主创姓名:赵一铭
成员姓名:李晨阳 顾嘉岑 张洪英 程子涵
设计时间:2021-10-20
项目地点:济南市制锦市
项目规模:13.13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设计缘起及前期分析
以城市更新背景下公众参与现状弊端为切入点,分析基地宏观-中观-微观区位及上位规划要求,提取基地的历史文脉、人群博弈点,并归纳基地现状问题作为创新公众参与模式的在地性依据。
基地位于济南制锦市街区,属于历史文化型街区的老旧社区;同时紧邻泉群景区与环城公园带,具备文脉、泉脉、绿脉丰富,使用群体多元的基地特质。
设计说明
核心策略及平台生成
通过空间句法及文脉提取构建线上公众参与平台线下实体棋盘的底图;针对在地公众,游客,残障人士等不同认知程度的群体,创新“线上+线下+VR”的公众参与模式。
公众参与模式创新
公众参与纵向模式创新:多元公众参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方案落地建设-方案动态更新,构建政府、开发商、在地公众、NGO等多主体参与的全生命周期式更新机制。
公众参与横向模式创新:
与纵向创新流程对应,各阶段侧重点不同:
赋权于民,全龄参与——携手共绘社区蓝图:侧重老龄群体,残障群体等弱势群体,政府,开发商,游客等全龄段、多元化群体的共同参与。
多方共治,内外共享——携手共塑社区凝聚力:
协调游客对独特体验的需求及原住民对居住品质提升的需求,以老旧厂房等工业遗存以及合院等旧民居为载体,融入内外群体需求打造新业态,盘活老旧社区经济活力,实现老旧社区的内外平衡共享。
可持续发展——携手共营社区生态:
以基地的内涝为问题导向,以泉脉传承,蓝绿韧性为目标愿景,拓展生产渠水系,构建起排蓄=渗净-缓滞的海绵循环体系,打造生态韧性制锦。以平台为核心,以社区花园与渠畔集市为空间载体,构建邻里氛围和谐、服务设施共享、智慧包容的和谐制锦,实现经济,生态,文脉的可持续发展。
方案策略及愿景
基于现状问题,以共同缔造为核心,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模式与重塑公共空间体系,致力于打造多主体共同参与,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渐更新的制锦市公众参与体系,同时蔓延基地的水脉、绿脉、文脉,实现老旧社区的再生长,以构建生态、文脉、活力上的多维体系。共绘社区蓝图,再现制锦记忆,实现基地在生活,文化,社会,经济多层次的“携手共营”。
最终实现三个目标愿景:
文商共融,旧厂新颜——重塑内外共享,包容智慧的活力制锦;
蓝绿交织,百塑制锦——根除洪涝,重塑生态韧性制锦
铜元市井,制锦诗篇——再续生产渠岸畔的文化制锦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该作品,将公众参与融入到设计中,理念+模式创新,利用多种科技手段策划街区的更新设计和模式。城市更新不仅注重空间改造,更多是对市民生活方式改变和塑造。传统的物质层面更新保护已很难促街区激活。需对潜藏在城市中的历史、地域文化、风俗风貌的发掘和利用,是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有效尝试。此设计利用了公众参与完成了一部分设计的构思。符合城市更新服务与居民的要求,即:居民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更新的主体。也符合城市更新中人本主义的需求“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同时,设计还运用了生态和韧性设计策略,使社区可以由内而外解决更新问题,重塑街区的活力与美好。同意推荐该作品。
本设计具有足够的规划策略和数据分析支撑,对公众参与模式的思考体现出设计师对问题准确的把握。设计展开相对完整且具有深度,故推荐此作品。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