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张家瑜
设计成员:曾怡瑞 张霖露 陈哲
指导老师:卢丹梅 卢丹梅
作品编号:ILIA-S-20221136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其它 - 现代农业综合实验站设计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激活“源”计划——多元产业孵化视角下河源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产业振兴发展模式探索
院校名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卢丹梅 卢丹梅
主创姓名:张家瑜
成员姓名:曾怡瑞 张霖露 陈哲
设计时间:2022-07-15
项目地点: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
项目规模:347562m2
项目类别:其它-现代农业综合实验站设计
▲前期分析、总体思路和总平面图
首先,从场地资源、高校资源、产业基础资源三大方面出发,对场地进行深入的前期分析。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乡村振兴需求、大湾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需求,以及综合分析地方产业发展的八大技术难题后,明确提出场地“技术示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四大发展目标。
其次,以乡村振兴孵化器为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地明确现代农业试验站的发展定位。提出以“种业+科技+教育+景观”四位一体孵化器模式建设试验站,明确“科技创新、产业示范、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四大发展方向,争创国家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大湾区人才培养及科普教育基地、粤北乡村振兴双创样板区、河源现代农业示范地。
设计说明
▲分项实施策略和规划布局
明确“四位一体”指导意义。分项实施策略。从科技(驱动引擎)、种业(核心抓手)、教育(文化精神)、景观(表达媒介)四方面分别构建逻辑、演绎空间,完善孵化器,层层孵化富民产业、孵化高新技术、孵化技术人才,同时成为农文旅生产景观示范窗口,最终激活地区整体发展。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控规交通体系形成 “一轴一心两带五区”的功能结构。其中用地类型对应各功能分区:建设用地-综合服务区,基本农田-绿色低碳种植区,林地-林下循环农业区,一般农地区-新型蔬菜培养区,河滩地-智慧滨水休闲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旅游规划。
▲分区设计1
落实各区产学研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在“资源整合-孵化-输出”孵化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区功能和种植类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各区设计内容。包括:综合服务区以整合智能控制技术和服务体系为依托,落实“1+3”发展模式,层层落实园区管理中心、无人农场展示区和科普教育展示区,孵化输出先进无人技术、优质研学游服务;新型蔬菜培养区引入高新科技、高校资源和种业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植物工厂和种苗中心,提高蔬菜种苗的品质,加速新品种的开发应用,解决工厂化育秧技术难题;林下循环农业区重点研究健康茶油及其新产品生产技术推广,构建“构树+灵芝+菌渣”林下种植循环模式和“杏花鸡+有机肥+油茶”林下养殖循环模式,总结示范林下种养模式经验和技术实践。
▲分区设计2及鸟瞰图
绿色低碳种植区以解决低成本的水肥一体化及机械采摘作业技术、鱼(蟹、虾)稻共生技术为导向,创新性地探讨“三化8R”绿色低碳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应用,通过稻鸭共作等农田复合种养模式以及作物间套作与轮作等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来重建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有机肥、绿肥、农作物秸杆还田等平衡配施技术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进而减少乃至替换化学农药的使用和高度依赖,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智慧滨水休闲区主要发展农文旅产业,打造农事体验、稻田美育、滨水休闲等活动空间,积极研发各类户外研学课程,吸引大中小学生前往参观,打造成为某农林高校自然教育基地示范点。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以区域环境资源和农村产业发展需求为“源”,构建“种业+科技+教育+景观”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农园,其规划框架结构、模式及理念具有可推广性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