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合”聚变
Atom Aggregation

主创设计:兰雨婷

设计成员:张可心 叶思恒

指导老师:赵警卫

作品编号:ILIA-S-20221136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0
热度:159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原子“合”聚变

院校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赵警卫

主创姓名:兰雨婷

成员姓名:张可心 叶思恒

设计时间:2022-06-30

项目地点:重庆市渝中区

项目规模:6200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排版1全景效果及前期分析

前期调研分析以及设计思路

设计说明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拥挤、人情冷漠、绿化不足、城市同质化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而其中城市低收入群体的问题更为严重,城市的高消费与快节奏挤压着人们的生活,公共空间萎缩和城市拥挤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由此加快了社会原子化进程,设计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探讨城市的交通体系与公共空间体系,从需求端出发,高层建筑提升空间效率带来的的城市拥挤,就以高层建筑为节点设计缓解城市拥挤,以人为本,社会原子化危机的实质在于中间组织的缺失,故我们设计以不同空间的组合体,组成于高层之上的“公共空间”。

设计分析

空间生成与方案设计

内部具体分析

立体交通分析以及建筑内部植物及活动分析

效果图

慢行系统及效果图展示

设计感悟

通过对项目场地的分析,提取其独有的地形以及人文环境,构建了新的立体交通方式,缓解了当地迫切想解决的交通压力问题,同时打造了应对社会原子化进程的公共空间。

设计亮点

空间设计来源于绳体的弹性与可变性,对绳体的旋转与拉伸构造不同空间,通过装置与数字化实现空间的可调控私密性,重庆渝中区城市拥挤问题在于复杂及三面环水的地形、高密度的高楼、游客与住民对同一套交通体系的依赖。故我们。构建了新的立体交通,提取重庆原有的缆车文化,以高楼为节点用缆车连接对岸,缓解交通压力,打造城市上空景观。

专家评语

“原子‘合’聚变”作品,将立体交通概念植入到设计中,大胆而创新。同时对城市肌理、街区空间结构等在物质层面上进行保护与发展。地块因选址在重庆,山地城市的风貌与社交场所均与传统平原城市有所不同,而此作品充分利用了山地城市的特点而在空间中“由上至下”设置了若干交往空间,使摩天大楼不再孤单冷漠,成为城市微更新的内生动力。外部辅助立体交通,虽然轨道交通并非通勤常用交通工具,但是其背后带来的理念可以作为后续一些设计落地的延伸。同意推荐该作品。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