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基于碳菌文旅新产业共生的矿坑修复策略
The strategy of mine restoration based on the symbiosis of carbon culture tourism new industry

主创设计:马钰茜

设计成员:徐雨涵 石天玥 郁璐倩 水鑫悦

指导老师:王夕倩

作品编号:ILIA-S-20221117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3
热度:386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生生不息——基于碳菌文旅新产业共生的矿坑修复策略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王夕倩

主创姓名:马钰茜

成员姓名:徐雨涵 石天玥 郁璐倩 水鑫悦

设计时间:2022-08-29

项目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南山矿坑

项目规模:14.811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

▲前期分析

  矿产开采曾为马鞍山市乃至全国工业发展创造辉煌,然而也遗留下诸多问题。例如,尾矿修复时当地资金不足、生态修复难以持续、周边产业衰退等。

设计说明

矿产开采曾为马鞍山市乃至全国工业发展创造辉煌,然而也遗留下诸多问题。针对尾矿修复时当地资金不足、生态修复难以持续、周边产业衰退等问题,我们提出“生生不息——基于碳菌、碳汇林和文化旅游共同协作的关系,对解决大面积矿区生态修复资金和当地就业难题的矿坑修复策略”。通过一种土地资源在时间维度的循环利用,在修复生态的同时使得产业经济联动起来,创造富有魅力的生产性新景观。
  项目的第一阶段聚焦一、二矿坑,重点发展菌类养殖。菌类的种植不仅可以通过售卖与发展文旅产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对土壤修复做出贡献,不仅如此,菌的孢子也可以促进树木生长。
  项目的第二阶段聚焦三、四矿坑,重点发展碳汇林。碳汇林主要发挥固碳释氧的作用,改善环境质量。在经济上,碳汇交易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以水杉为例,当固碳释氧能力达到最高点时,单棵树一年可收获人民币约19921元。 
  项目的第三阶段重点发展文旅产业。以养菌与碳汇林的种植为基础,发挥当地特色。在场地中与菌类和碳汇林相间种植花田,带来视觉与嗅觉上的舒适体验。除了旅游业,产业转型也体现在利用菌丝体为原材料制作“真菌家具”、利用尾矿制作空心砖等。
  菌类养殖可以通过孢子传播促进碳汇林生长,碳汇林也可以为菌类生长提供更多的阴湿环境。同时,二者成为发展当地文旅产业的基础与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的资金也可以反哺菌类与碳汇林的发展。三者相互促进,创造良好环境,拉动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使当地步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策略与概念

  我们提出“生生不息——基于碳菌、碳汇林和文化旅游共同协作的关系,对解决大面积矿区生态修复资金和当地就业难题的矿坑修复策略”。通过一种土地资源在时间维度的循环利用,在修复生态的同时使得产业经济联动起来,创造富有魅力的生产性新景观。

▲阶段性策略

  项目的第一阶段聚焦一、二矿坑,重点发展菌类养殖。菌类的种植不仅可以通过售卖与发展文旅产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对土壤修复做出贡献,不仅如此,菌的孢子也可以促进树木生长。
  项目的第二阶段聚焦三、四矿坑,重点发展碳汇林。碳汇林主要发挥固碳释氧的作用,改善环境质量。在经济上,碳汇交易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以水杉为例,当固碳释氧能力达到最高点时,单棵树一年可收获人民币约19921元。 
  项目的第三阶段重点发展文旅产业。以养菌与碳汇林的种植为基础,发挥当地特色。在场地中与菌类和碳汇林相间种植花田,带来视觉与嗅觉上的舒适体验。除了旅游业,产业转型也体现在利用菌丝体为原材料制作“真菌家具”、利用尾矿制作空心砖等。

▲效果图展示

  菌类养殖可以通过孢子传播促进碳汇林生长,碳汇林也可以为菌类生长提供更多的阴湿环境。同时,二者成为发展当地文旅产业的基础与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的资金也可以反哺菌类与碳汇林的发展。三者相互促进,创造良好环境,拉动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使当地步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设计感悟

“生生不息——基于碳菌、碳汇林和文化旅游共同协作的关系,对解决大面积矿区生态修复资金和当地就业难题的矿坑修复策略”是通过一种土地资源在时间维度的循环利用,在修复生态的同时使得产业经济联动起来,创造富有魅力的生产性新景观。这种新颖高效的矿坑修复方式有效地带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设计亮点

“生生不息——基于碳菌、碳汇林和文化旅游共同协作的关系,对解决大面积矿区生态修复资金和当地就业难题的矿坑修复策略”是通过一种土地资源在时间维度的循环利用,在修复生态的同时使得产业经济联动起来,创造富有魅力的生产性新景观。这种新颖高效的矿坑修复方式有效地带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项目的第一阶段聚焦一、二矿坑,重点发展菌类养殖。菌类的种植不仅可以通过售卖与发展文旅产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对土壤修复做出贡献,不仅如此,菌的孢子也可以促进树木生长。
  项目的第二阶段聚焦三、四矿坑,重点发展碳汇林。碳汇林主要发挥固碳释氧的作用,改善环境质量。在经济上,碳汇交易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以水杉为例,当固碳释氧能力达到最高点时,单棵树一年可收获人民币约19921元。 
  项目的第三阶段重点发展文旅产业。以养菌与碳汇林的种植为基础,发挥当地特色。在场地中与菌类和碳汇林相间种植花田,带来视觉与嗅觉上的舒适体验。除了旅游业,产业转型也体现在利用菌丝体为原材料制作“真菌家具”、利用尾矿制作空心砖等。
  菌类养殖可以通过孢子传播促进碳汇林生长,碳汇林也可以为菌类生长提供更多的阴湿环境。同时,二者成为发展当地文旅产业的基础与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的资金也可以反哺菌类与碳汇林的发展。三者相互促进,创造良好环境,拉动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使当地步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专家评语

设计通过一种土地资源在时间维度的循环利用,在修复生态的同时使得产业经济联动起来,创造富有魅力的生产性新景观,来解决大面积矿区生态修复资金和当地就业难题的矿坑修复策略。尽管设计略显稚嫩,整体细节和趣味尚有待提升,但设计者敏感地基于生态、经济与文旅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碳菌、碳汇林和文化旅游共同协作下良性循环的可能性。

整体布局结构清晰,各矿坑的修复措施与方案较为合理有层次,以种植产业和碳汇储备+产业转型为抓手推动矿坑地区的全面修复,包括生态、人文、产业各方面。方案构思清晰,规划层次明确有针对性,应能较好的完成生态修复的预期任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