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应对生活垃圾
"Resource" reuse - Circular economy to deal with household waste

主创设计:吴雨欣

设计成员:庞诗婷 彭昱龙 邢洋铭

指导老师:何泉

作品编号:ILIA-S-20221114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2
热度:273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应对生活垃圾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何泉

主创姓名:吴雨欣

成员姓名:庞诗婷 彭昱龙 邢洋铭

项目地点:浙江天子岭垃圾填埋场

项目规模:31.66h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

前期分析

对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地形、土壤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设计说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中国668座城市,2/3被垃圾环带包围。但是在垃圾成分中,金属、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3%。垃圾又被称作放错位置的财富,我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其实还存在着许多的剩余价值,如果可以将它们利用起来将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光做到分类并不能有效消除产生的垃圾,因此本次作品从分类、分解的角度处理目前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
其中分类装置主要设计了智能分类垃圾桶,以磁力和风力为媒介将人们投入的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使得后续的人工分类步骤简化,同时以循环标志为灵感,对于垃圾桶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得其在实用性基础上增强美观性。
在分解步骤过程中,本作品主要利用生物能源对于厨余垃圾进行分解,即设立蟑螂养殖基地,将厨余垃圾与桔梗等植物混合,投喂蟑螂,使其能够对垃圾进行有效消耗,并以此为基础延长产业链,建立生态鱼池、温室大棚等一系列相关设施,即促进了经济发展又减少了垃圾的存量。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竞赛为现今环境问题出谋献策,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国家、社会做出一份力量。

污染分析图

分析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源头、场地成因同时对场地周边的动植物进行分析。

总平面图

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并加入智能装置-智能垃圾桶以及手机app功能。

改造后效果图

根据策略设计场地,同时加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此来呈现最终改造后的效果图。

设计感悟

根据场地自身的立体条件,因地制宜合理采取实施对策。通过各阶段的修复,将生态修复工程与景观重建过程紧密地结合。遵循"自然栖息地+公共活动空间+生态循环"的总体规划定位,营建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区,在空间塑造、场地规划、植物运用等各方面促进场地的自我生态演替,更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

设计亮点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再生以原位修复为手段,以场地复绿为目标。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还能优化垃圾处理流程,让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科普教育意义。需要根据场地污染情况,进行相应的污染源排查和治理,控制污染的环境保护工程,改造和重新利用受污染场地,恢复生态环境、重建绿色空间。

专家评语

选题较好!有现实意义。在设计策略上是回归到农耕方式,注意加强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生态环境,土地承载力的分析,如周边水源情况,植栽情况等。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