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应对生活垃圾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何泉
主创姓名:吴雨欣
成员姓名:庞诗婷 彭昱龙 邢洋铭
项目地点:浙江天子岭垃圾填埋场
项目规模:31.66h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
前期分析
对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地形、土壤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设计说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中国668座城市,2/3被垃圾环带包围。但是在垃圾成分中,金属、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3%。垃圾又被称作放错位置的财富,我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其实还存在着许多的剩余价值,如果可以将它们利用起来将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光做到分类并不能有效消除产生的垃圾,因此本次作品从分类、分解的角度处理目前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
其中分类装置主要设计了智能分类垃圾桶,以磁力和风力为媒介将人们投入的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使得后续的人工分类步骤简化,同时以循环标志为灵感,对于垃圾桶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得其在实用性基础上增强美观性。
在分解步骤过程中,本作品主要利用生物能源对于厨余垃圾进行分解,即设立蟑螂养殖基地,将厨余垃圾与桔梗等植物混合,投喂蟑螂,使其能够对垃圾进行有效消耗,并以此为基础延长产业链,建立生态鱼池、温室大棚等一系列相关设施,即促进了经济发展又减少了垃圾的存量。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竞赛为现今环境问题出谋献策,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国家、社会做出一份力量。
污染分析图
分析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源头、场地成因同时对场地周边的动植物进行分析。
总平面图
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并加入智能装置-智能垃圾桶以及手机app功能。
改造后效果图
根据策略设计场地,同时加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此来呈现最终改造后的效果图。
设计感悟
根据场地自身的立体条件,因地制宜合理采取实施对策。通过各阶段的修复,将生态修复工程与景观重建过程紧密地结合。遵循"自然栖息地+公共活动空间+生态循环"的总体规划定位,营建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区,在空间塑造、场地规划、植物运用等各方面促进场地的自我生态演替,更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
设计亮点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再生以原位修复为手段,以场地复绿为目标。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还能优化垃圾处理流程,让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科普教育意义。需要根据场地污染情况,进行相应的污染源排查和治理,控制污染的环境保护工程,改造和重新利用受污染场地,恢复生态环境、重建绿色空间。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