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罗恬
设计成员:谌诺诺、叶昕悦、华梦琳
指导老师:沈员萍、沈夏冰、刘群阅
作品编号:ILIA-S-20221109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其它 - 安帕赖大象栖息地规划设计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循象环游记 ——基于人象冲突背景下的亚洲象栖息地环境改造
院校名称:福建工程学院-城乡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沈员萍、沈夏冰、刘群阅
主创姓名:罗恬
成员姓名:谌诺诺、叶昕悦、华梦琳
设计时间:2022-07-01
项目地点:斯里兰卡安帕赖
项目规模:26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其它-安帕赖大象栖息地规划设计
设计背景分析
场地位于斯里兰卡安帕赖的一个小镇,Pallakkdu。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场地的主要问题有:
1、经济落后,极度依赖农业,且大多为小农经济,看风险能力低。
2、传统农业模式需要焚烧森林,耕地的扩张导致大象生存空间减少。
3、人象活动空间重叠,生态位相近,人象冲突严重。
4、大象进入垃圾场觅食,致其死亡。
5、垃圾场设施简陋,污染环境,影响当地居民。
设计说明
场地现状分析以及平面图
将分散的居民点迁移至人象冲突低风险地区。
策略A:chena农业改良设计
策略A:chena农业改良
(1)斯里兰卡古老的chena种植模式利用刀耕火种为土壤增加肥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而随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通过使用农用化学品来维持土壤肥力也影响当地农民的健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楝树制作生物肥料,利用大象粪便与垃圾进行有机堆肥,共同提升土壤肥力。
(2)作为人象冲突问题严重地,农田时常收到威胁,而场地大多为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我们利用Chena多样化的种植模式与作物管理技术,在最合适的时间种植不同作物,提高农田生产力,并在chena农田外围种植芥末等大象不喜欢的植物,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大象的侵害。
(3)由于人类与大象的生存空间重叠,我们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选择楝树作为大象与人类间的绿色缓冲带,并置入蜜蜂信息素装置,灵活控制缓冲带的开放,让大象在休耕期进入农田使用剩余农作物。另外楝树的农业价值与经济价值也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土壤肥力与当地经济问题。
策略B、C:大象食堂与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
策略B:
①智能垃圾分类柜
大象的鼻子无法有效分类食物及其聚乙烯包装。通过智能垃圾分类柜从源头将垃圾进行分类,自动监控厨余垃圾与聚乙烯的分离,并且提供合理的奖赏机制,帮助当地居民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②大象食堂
自主设计了大象食堂模型。在远离农田与居住区,临近公路的点位设置大象食堂。将居住区内分类回收的厨余垃圾投放到大象食堂。并定期清理大象食堂残留的垃圾,避免微生物繁殖危害大象健康。同时,收集周围的大象粪便与清理的垃圾一同运完垃圾场,经行堆肥。
策略c:填埋场景观改造和科学教育
项目中的垃圾填埋场作为场地中人象冲突最为严重的地带,导致数头大象吃垃圾致死。将垃圾填埋场进行景观改造,优化垃圾场的管理制度和景观优美度,设立生态科普产业园,使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能更直观的了解到人象冲突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明白缓解人象冲突迫在眉睫,同时了解垃圾场内部对于渗滤液和填埋气的处理及利用,以及在土壤修复与植物配置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其次,将象粪与垃圾混合堆肥,设计堆肥反应装置与堆肥废气凝结除臭装置,通过混合堆肥将资源最大化利用,用于改良版chena种植中,提高土壤费力,逐步展开可持续的农耕。
旅游:
以人-象-垃圾场循环模式为基础,结合策略A、B、C将场地打造为旅游胜地,由原本的人象冲突转向人与大象的近距离接触。参观垃圾场生态科普产业园;在场地的大象栖息地附近设立观景台,并使用围栏对人象双方进行保护,在观赏大象的同时也能远眺改良版chena种植形成的圆形阵列带来的强烈观感。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