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特征与时间约束视角下的景区最佳游线设计
Optimal travel line design of scenic spo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 constraints

主创设计:潘光南

设计成员:解德鑫 黄可莹 万智志 陈迪宁

指导老师:张斌 张岩波

作品编号:ILIA-S-20221106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风景区规划

33
热度:292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行为特征与时间约束视角下的景区最佳游线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指导老师:张斌 张岩波

主创姓名:潘光南

成员姓名:解德鑫 黄可莹 万智志 陈迪宁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风景区规划

场地调研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通过对游客停留频次的分析得出四个停留频次较高的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景点中心度最高。通过成本距离和成本路径按照中心度大小以及坡度为成本来对各个景点之间的最优路线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景点的最优路线。设计过程通过对子午峪景区进行实地的调研与数据收集,对数据进行初步剖析,发现景区内存在游线组织性较差、资源开发不足、景区吸引力较差等问题。基于景区内的现状问题,提出以景区最佳游线为设计主线,横向展开对景区潜力景点、分时游线的研究,以游客停留偏好为基础, 发掘场地潜力景点,以社会网络模型与时间约束为方法,按照坡度与距离为成本,得出景区的最佳游线,并将最佳游线进行深入化研完,得到景区分时游线。在最佳游线和分时游线的基础上,进行以游线为主的景观改造,改善景区环境质量,提升游客游憩体验。

前期分析

数据分析

理论成果

设计感悟

本项目践行人本主义思想,以旅游者的视角来探索景区内的游线优化设计。在设计前期通过实地调研了获得了大量一手旅游者行为数据,并最终得到了348条有效行为数据,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对场地内的旅游者行为进行了停留行为、游览偏好等多层次,多方向的剖析,并借助GIS等工具对景区内的旅游线路进行了科学的优化设计。

设计亮点

本方案通过对子午峪景区进行实地的调研与数据收集,对数据进行初剖析,发现景区内存在游线组织性较差、资源开发不足、景区吸引力较差等问题。基于景区内的现状问题, 提出以景区最佳游线为设计主线,横向属开对景区潜力景点、 分时前线的研究,以游客停留偏好为基础,发掘场地潜力景点,以社会网络模型与时间约束为方法,按照坡度与距离成本,得出景区的最住佳游线, 并将最佳游线进行深化研完,得到景区分时游线。 在最佳游线和分时游线的基础上,进行以游线为主的景观改造,改善其区观环境质,提升游客游憩体验,本方案采取前沿设计方法,应对景区游线设计问题,具有较强实践意义。

专家评语

风景区旅游线路选线长期以来凭规划师的经验进行选线,该方案以社会网络模型与时间约束为方法,按照坡度与距离成本,得出景区的最住佳游线, 并将最佳游线进行深化研究,得到景区分时游线。 为传统风景区游线优化、改造提供科学的方法。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