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22/01/26 17:48浏览量
9250
项目背景
“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有长居南海愿”。大光明山,居山面海,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其境若入真观音菩萨说法之道场。
一. 基地情况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以西40公里南山文化旅游区内的“佛教文化公园”中。三亚南山寺占地400亩,仿唐风格,庄严肃穆,清净幽雅。南山寺是一座仿盛唐风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现有仿唐建筑仁王殿、天王殿、钟楼、转轮藏、东西爬山廊、东西配殿、金堂等建筑群,总建筑面积5500㎡。
二.核心问题
1.缺乏佛家文化的景观载体
寺庙作为佛教人文的核心,承担教化与弘法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国内古刹的文化历史,建寺时间较短,需要进行精细的文化打造,建立具有佛门净地特色的寺庙环境与诠释方法。由内而外呈现佛家理念环境,塑造现有南山寺缺乏与寺庙内容相吻合的,从建筑到景观一体化的文化环境。
2.缺乏特色景观营造
寺庙整体缺乏特色,无法与周边特色目的地匹配与对接。
寺庙是佛家道场,同时也是佛理的呈现地,著名的佛寺均有其重要的寄托之物设置于佛寺内,如特色景观形式、特色建筑、特色植物等。南山寺还未有自有特色。
3.缺乏景观观赏性
无景观规划,缺乏景观层次及观赏性。
现有南山寺位于景区,也承载着景区的游览作用,建筑与周边景观,山体与植物等缺乏整理,缺乏从海到寺庙庭院,到山体之间景观层次变化。缺乏相应的景观观赏性。
4.到达率不足
到达率不足海上观音的30%的问题。
与园区主景点海上观音路程相对较远,知名度与目的性相对较弱,大部分人对南山寺本身缺乏认知。
5.游览线路不足
游览线路的单一,模式化,缺乏游览性。
寺庙空间主游线景区大游线,缺乏为寺庙设置的游线。寺庙游览线路的单一,造成寺庙游览感受的雷同与单调。减少了佛家境地的文化暗示与景观启示。且建筑与庭院、建筑之间等空间缺乏游线组织。
6.建筑群落不足
寺庙建筑缺乏中轴的端点结束建筑,使得整体建筑缺乏组织性和结构性。整体节点不全。对整体的观感造成缺憾。是否建设,或者以景观的模式将其修补。
三.提升方向
1.文化:大文化园内的佛旨中兴,需要在景观、植物以及游览方式上打造其在佛教文化园的核心价值,并最终在佛教文化领域里起到弘扬佛法的重要节点。与名声在外的海上观音圣像的价值统一,加强南山寺的到访可能性与信众崇尚性,成为从圣像到寺庙一体的祭拜流程,从而更加深刻地为信众诠释佛家理念,普渡佛理。塑造南山寺的形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与有世界影响力的佛学院成为整体。
2.景观:
静态的景-地形与山景的再塑造、水景的打造、植物的选择、构造的设置
动态的文化-
1. 景观游线的文化性设置区:通过针对现有游线单一,缺乏规划的问题,设置具有趣味性的景观游线,增加曲径通幽的乐趣。提供不同层级的景观性,打造从建筑到庭院到别苑到山林、大海的递进化景观层次。
2. 复合文化与服务属性的区域设置:以佛教文化为基础,以修行与开悟为目的设置相应的区域功能,并相互交融,形成集文化与服务于一体的景观功能设置,服务佛寺的整体活动,服务佛教文化的渗透与教化。
3. 佛寺形象的丰富:一方面考虑园林环境特色的营造,另一方面通过景观塑造,诠释佛学佛理的环境特色与故事营造,场景随空间的形态铺设,整体烘托出佛寺清净庄严、禅庐周备的精神高度。
设计说明
一:突破口——通过绿色生态联动整体规划展现佛教内核
流转于空间的变化
“引 隐 逸”
引人流:以重要节点为核心的人流引导,将人流引向佛寺区域。
引主题:以核心景观为主题的景观丰富,用具有佛教文化的元素,如“佛教植物”为主题,运用一致的设计理念统领全局、纲举目张,为各个环节赋予中心主旨,营造出一系列具有内涵和价值的景观。
欲扬先抑隐的核心:藏是为了更好的露。造地形、植树栽花,造景观,造意境。制造地形地貌,相应的植物配置,将主体建筑进行适当的隐蔽,形成主体建筑与佛教文化园的适当区隔与不同,形成欲扬先隐的神秘感与次第感悟氛围。
形成景观网络:分割空间,实现景观窜联形式及空间转换。以主题为脉络的景观结构的形成和各景观要素最优化的组合。山石、水体、建筑、植物,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与联系,形成景观的网络。
二:设计概念
佛有“境”
山光水影、宝刹繁花是环境;
正襟危坐、安详宁静是心境。
南山寺的景观营造是“意”“境” 相结合的空间环境
营造佛“境” 便是 营造“佛的空灵世界”
通过对外境的营造,打开审美的“觉心”,它安宁又善感
培养“觉心”, 使人们从尘世中醒来,感悟世间的无常与佛门的空灵。
回到纯净心灵的修行世界,达到忘我、本心的境界。
以景欢喜之,以律导之,用爱感之,用善植之,用心化之
佛的空灵是世界-于自然景物合佛性-凝神于景 心如与境
三:实施策略
三大策略
1.创造叙事性的游览与参观模式。造访南山寺的过程:觉悟的过程
2. 精耕细作的园林手法。营造:佛门经典园林
3. 将引导修行与具体运营内容结合,自然结佛缘预设景观内容,实现良性运营。
四:实施内容
1.资源整合:整合与佛学院的关系,紧邻与相得益彰。
2.景观方法:六度的应用,景观的而引导与融合,注重细节的刻画。
3.景观主题:发扬佛教文化性,运用佛教植物世界。创造吸引力,增强归属感,场景氛围引人深思。
4.景观功能:运营内容与景观功能分区,分区融合功能。
五:设计手法
1.六度· 园林
“六度四摄”的佛教修行为思想基础的佛家园林景观研究及规划,将佛教文化融入景观设计规划中,设置以融古开今,源远流长,具有深刻佛家哲学理念既特色的,融合现代园林景观打造的佛家园林。
实现以悠游到问道到参悟的区域递进模式
以空间分区布局为基础,以六度为依据提出引导与暗示、重复与再现、渐变与递进的景观序列的设计方法。从优化佛寺空间形态,完善空间功能,空间自然过渡三个方面进行现代寺院空间的景观形式,提炼出适合佛教文化的要素,并进行相应的运营与组织,全面提升寺院的整体意境。
将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般若(智慧)””作为区域规划与功能设置的线索进行串连设计
四摄:(布施) (爱语) (利行) ( 同事)
2.觉心·五感
以打开心灵的觉知的“觉心”为目的的景观元素的设计,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觉为载体,可触可感的当下体验,以移步移景的视觉为始点,以游径为凭借,顺路径而行的景观呈现,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园林刻画。
实现以心灵感悟为核心的节点细节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寺院园林正是以其空间之幽深,意境之清远而成其妙境。
承袭古时文人雅士的“满路好花开野陇,一犁新雨是孤村,云房清梵音出落,草砌荒碑迹尚存,何处暖风吹不断,诸天游罢近黄昏。”的访幽寻佛之路。设置从感觉到心悟的过程。
3.景观主题
构建万物皆有佛性的:佛国植物世界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华严经》
规划设计
1. 总图
2. 平面分析
3. 轴侧分析
4. 分区
植物策略
一:微气候
根据佛教植物的主要生态习性,如阴性、阳生、湿生,特性进行方位 、地形高低的配置。如向阳的山坡种植喜光植物,树下选择耐荫、耐湿的草本。结合观赏性及与佛教相关的药用植物,进行不同株形、不同花期、不同色彩、不同质地合理搭配种植,达到朴实疏落、宛自天成的园林景观效果。
阳生植物:主要选取佛教意义的花、 果和叶片等观赏性强的喜阳植物,营造各式花镜,不仅具有观赏价值, 还能让人们了解到一些佛教植物知识。植物种类:地涌金莲、曼陀罗、三角梅、藿香、鸡蛋花、贝叶棕、海南蒲桃、菩提树、娑罗树、高榕等。
阴生植物:选取观赏性强的喜荫植物,搭配营灌木和地被,不但能减少地表黄土裸露,还能丰富乔木下层的景观效果。植物种类:肾蕨、走马胎、曼珠沙华、黄姜花、番红花、铁线莲、桫椤、文殊兰。
水生植物:选取具有美丽奇特的花、 果和叶片等观赏性强的喜阳植物,营造各式花镜,不仅具有观赏价值, 还能让人们了解到一些中医药知识。植物种类:睡莲、千屈菜、大叶莲、鸢尾、菖蒲、大王莲、观音竹、凤眼莲、芭蕉等。
二:地形地貌:平地 坡地 台地
利用植物营造色块景观设计,增加空间的变化,也使得空间具有新奇感。在地势较高的坡地上种植高达乔木,可以是的底是更加高耸;植于凹处,可以是地势趋于平缓。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形成直伏仰或平缓的地形景观。
平地:植物选取以观叶、观花、观果类灌木及地被为主,创造富有季相变化的精致花园式景观。
坡地:以树形优美、分叉点高的植物为主,呈现出错落有致,高低疏密的合理搭配,结合道路的曲折蜿蜒、和借景等园林手法,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植物生态群落。
台地:植物选取以观叶、观花、观果类灌木及地被为主,创造富有季相变化的大地景观。
设计感悟
一:景观建设关注
融入社会精神和时代需求,建立公众社会需求与宗教独特性之间的平衡与联系。
优化和提升寺院环境,从而形成富含宗教性、时代性、景观行、生态性的寺院景观。
以现代寺院景观建设背景、类型、属性、为研究基础,从景观的序列、空间、意境三个角度出发总结出现代寺院景观特性。通过对南山寺及旅游景区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运营策略。
塑造宗教景观文化,构建寺庙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打造著名寺庙景观环境
成就应道参佛、修心体验及环境提升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寺院景观。
二:景观建设高度
人间净土:通过对寺庙所在自然环境的塑造,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与整个社会的理想精密结合,为众生服务,为社会莫福利,建设人间净土。
神圣之路:通过对寺庙的人文文化的塑造,寺庙与其信众的构成一种社会关系。
文化与服务并举之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大生态、大文化、大环保 之大悲大曼荼罗之地
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面积:272083.47㎡-408.125亩
绿化面积:85%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