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时分——基于分时共享的四川北路街道慢行系统微更新

艾景奖组委会

2021/06/15 21:54

浏览量

6877
作品编号:ILIA-S-202110134
主创姓名:陈瑾萱 孟媛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变换时分——基于分时共享的四川北路街道慢行系统微更新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吕小辉 杨建虎
设计时间:2021-06-02
项目地点: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社区
项目规模:33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前期调研分析及鸟瞰

前期调研分析包含区位、场地问题、场地资源、及日常生活调研 鸟瞰

设计说明

以理想化为目的的传统城市规划思路往往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旧社区更新,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相比, “自下而上”的微更新思路成为当前大城市旧社区更新较为成功的模式。 本项目对于上海市四川北路的微更新采取触媒、分时共享潮汐街道、慢行系统三个策略。 一、共享街区:分时共享潮汐街道 关注各类人群在街道空间中使用和活动体验,形成四川北路生活性街道设计方案,并且在现阶段技术可行基础上,探索加入智慧街道设计方法,通过对全天街道流量的统计将其划分为不同属性的时间段。对此提出街道分时使用的策略:繁忙时段是以通勤为主的高效街道,提高流通性;空闲时段是以休闲为主的幸福街道,提高停留性。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和升降桩、升降外摆实现不同时段对街道空间的限定。 二、文化街区:文化触媒理念应用 项目把文化触媒与传统街区微更新运作相结合,体现出构建传统街区真实的叙事网络与提升传统街区微更新的易实施性与有效性。传统街区微更新方法的探索不应仅停留在物质空间更新的层面,需重视传统街区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从软质的层面提出更新策略。 三、慢行街区:街区慢行系统重构 将城市层面的慢行系统空间划分为慢行核—慢行岛—慢行廊道。针对社区层面的慢行空间体系解读,社区慢行系统分别为容纳社区交往空间的慢行核、联系不同类型的微空间慢行路径及容纳不同微空间功能片区的社区慢行岛。

前期调研分析及愿景

前期调研分析包含:场地历史发展、人群分析、及微空间地块类型

节点鸟瞰及策略一

策略一:共享街区-分时共享潮汐街道 分时共享潮汐街道 关注各类人群在街道空间中使用和活动体验,形成四川北路生活性街道设计方案,并且在现阶段技术可行基础上,探索加入智慧街道设计方法,通过对全天街道流量的统计将其划分为不同属性的时间段。对此提出街道分时使用的策略:繁忙时段是以通勤为主的高效街道,提高流通性;空闲时段是以休闲为主的幸福街道,提高停留性。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和升降桩、升降外摆实现不同时段对街道空间的限定。

策略二及策略三

策略二文化街区:文化触媒理念应用 项目把文化触媒与传统街区微更新运作相结合,体现出构建传统街区真实的叙事网络与提升传统街区微更新的易实施性与有效性。传统街区微更新方法的探索不应仅停留在物质空间更新的层面,需重视传统街区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从软质的层面提出更新策略。 策略三慢行街区:街区慢行系统重构 将城市层面的慢行系统空间划分为慢行核—慢行岛—慢行廊道。针对社区层面的慢行空间体系解读,社区慢行系统分别为容纳社区交往空间的慢行核、联系不同类型的微空间慢行路径及容纳不同微空间功能片区的社区慢行岛。

设计感悟

我们并没有用以往传统的城市街道规划思路大改大建,而是以存量土地微更新的思路进行城市更新。在进行了大量基地调研后我们了解了人们对于场地的需求,发现场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进行了四川北路街道社区整体上较为科学的慢性系统搭建以及利用潮汐街道和文化触媒的设计策略,试图更加科学的进行城市微更新的实施。

设计亮点

微更新采取触媒、分时共享潮汐街道、慢行系统三个策略相结合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