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焕绿·共享新生——“新共享”时代城市工业遗址活化路径探索
作品编号:ILIA-S-202110034
主创姓名:李乃馨
设计成员:逄问宇 索世琦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沙场焕绿·共享新生——“新共享”时代城市工业遗址活化路径探索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陈锦富
设计时间:2021-06-15
项目地点:浙江宁波
项目规模:250000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第一页
首先我们对设计场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使用人群、现状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调研。
经总结,研究场地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交通区位优越,公共交通发达。
2、地处江边自然景观资源潜力大,内部工厂和构筑物可利用率较高。
3、基地周围高校园区及新型产业冲击力大,需求人群多元化、全龄化。
基地劣势体现在:
1、公共设施极度匮乏、基地内低端工厂偏多。
2、长年的工业用途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修复存在难点。
3、产业低端、传统制造业急待转型升级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如今“共享生活”正在渗透进我们日常,但近两年疫情的冲击和防疫常态化的需求,居民活动有了更多的尝试,催生出容纳新活动的空间需求,新形势下,“共享生活“需要重新定义诠释。另外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活化城市废弃工业用地,解决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得到更多关注,需要我们通过设计手段策划实施路径。
本次设计将”新共享“生活与城市工业废弃用地活化结合思考,从健康、开放、多元、有序四个角度重新定义”共享“,思考如何修复工业遗址的生态环境、激发场地活力,丰富功能场所吸引人群、完善设施提质增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共享环境营造、共享空间构建和共享运营策划三大策略,设计集高端商业办公、工业文创园区、城市生态公园、多元缤纷社区于一体的后工业共享艺术港。
共享环境策略以改善生态基底为主线,从净化工业污染土壤、修复河网水系、构建蓝绿系统和细部共享景观设计几个方面入手,讨论工业用地的环境修复问题,以及如何将修复的环境景观融入城市,服务周边人群,打造共享绿色健康空间。
共享空间策略从特色场所营造、内外空间整合、建筑空间更新、服务设施升级等方面讨论工业废弃空间活化利用的实施路径,以及”新共享“概念所需要的空间形式设计。
共享运营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设想全龄段人群的四季活动,策划场地不同用途的分时让渡,以及根据能量等级对功能空间进行区分,以期更好的管理使用空间,创造有序共享。
第二页
根据对场地的前期调研,我们结合新形势下对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思考,重新以“健康、开放、多元、有序”四个方面定义共享生活,思考如何修复工业遗址的生态环境、如何激发工业遗址场地活力,如何丰富功能场所吸引人群、如何完善设施提质增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共享环境营造、共享空间构建和共享运营策划三大策略,设计集高端商业办公、工业文创园区、城市生态公园、多元缤纷社区于一体的后工业共享艺术港。
第三页
在共享空间模式中我们从缝合内外空间入手,从场地设计、边界改造、功能互动等方面将基地融入城市生活,服务周边居民;重新梳理营造特色场所空间,通过慢行系统和城市公园编制场地肌理,链接邻里,提供共享空间;以唤起—转化—植入为思路,将工业元素保留转化,唤起场所记忆,回应场地特有精神。同时依托场所提供多样化设施与服务,策划运营模式,通过分时让渡、季节划分、能量等级排序等方法,实现场地活动的有序进行,倡导全时段、全龄化共享的多元有序生活。
第四页
在共享环境的行动中,首先进行土壤植被的修复,针对土壤酸碱化、重金属含量高、生物物种单一等问题,根据场地重度、中度、轻度不同污染等级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再结合水循环和风循环等环境调控模式,通过层层把控,净化场地污染用水,改善通风环境,形成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同时通过滨水绿带、互动农场、主题广场、展演台地的打造,丰富多元空间景观体验,并赋予共享景观新的品质。
设计感悟
自我评价
本设计根据新形势,重新对共享生活进行定义,探索城市工业遗址在新共享时代的活化路径,并提出环境共享、空间共享和共享运营的设计策略,沿着修复生态基底、空间场所改造和人群活动策划的思路展开设计。贴合后疫情时代大背景,提出满足新生产生活方式的环境空间形式,设计思路清晰严谨,策略方法详实具有可操作性。
设计亮点
设计亮点
总用地面积:250000 m²
总建筑面积:237367 m²
容积率:0.9
建筑密度:22%
绿地率:68%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