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的塘坳—基于金堂洪水背景下的滨水公园生态修复设计
作品编号:ILIA-S-20219666
主创姓名:冯嘉茜 林君韬 肖程月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项目名称:嘀咕的塘坳—基于金堂洪水背景下的滨水公园生态修复设计
院校名称: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向燕琼
设计时间:2021-06-07
项目地点:金堂县
项目规模:15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
整体方案设计
整体设计是基于2020年金堂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事件,总体设计分别根据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水位线进行分层设计,每个层级分别考虑了其弹性功能。
设计说明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场地占地15亩。金堂县素有“天府花园水城”之美称,但同时水也是长期困扰金堂县的一个问题。在2020年8月17日,一场暴雨让金堂这座小城经历了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沱江洪峰,洪水问题极大程度上限制了金堂县的发展。如何有效缓解这一地方性问题成了本项目思考的核心。因此,提出了这座小城急需一处“过渡空间”承载起一系列具有弹性功能的景观空间,将城市与河道建立起耦合联系,以应对未来季节性雨洪。整个场地设计根据洪水涨落情况将地块总体划分为三个层级并对场地进行三个级别的景观场地设计,一级地块是地势为场地地势最低的一部分 地形最高处设置为十年一遇的洪水水位线处,这个地块主要是对弹性滨水驳岸空间进行设计。二级地块的地形高度是根据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水位线高度来设置,主要对3°活动广场、水泡湿地景观进行弹性空间设计,三级地块为整个场地高度最高的位置,设置为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水位线高度,因为不会经常被洪水淹没 ,所以主要是对人们正常的活动观景空间进行弹性空间设计,采用一些互动景观,微地形造景。结合园林要素中的道路、地形、植物、构筑物的分层设计,最终使整个场地的各个功能区块具有应对一定量的洪水的弹性策略,使人们在洪水灾害来临时不至于失去全部的户外活动空间。
多层级的雨洪管理策略
多层次的景观系统分为三级:一级防洪堤岸系统,将防洪与生态景观相结合,以景防洪、以景护城,体现在场内设置梯级生态护坡、浅滩景观、堆石堤岸等;二级河滩生态公园系统,体现在水泡湿地、生态草沟、雨水花园;四个系统共同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系统。以及以轻介入的手法进行河滩休闲公园设计,丰富场地空间和功能,设置景观廊道、下凹绿地、亲水互动空间等;三级基于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水位线,使场地在不同洪水时刻不会失去场地的活性,虽然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景观没有很强大的抵抗能力,但是这也算是我们在景观设计的道路上跨出的新的一步吧。
场地模块设计
模块化的景观设计使场地系统的整体效应实现“1+1>2”的效果。
将活动广场与斜坡草坪相结合,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置入3°倾斜草坡,一方面增加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下沉空间能够应对50年一遇的降水强度和处理公共污水,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使景观空间不仅可以观也可以防,实现防洪与景观结合的协同效应。
将景观廊道与空间相结合,顺延滨水驳岸的曲线形式,做不同层次的廊道,通过叠加的方式将运动、健身、漫步游园的功能置入现有交通体系,从而形成多维度的交通架构,廊架既是观景高点也是城市界面的城市线,实现景观与立体空间协同效应。
节点解读
整体设计思路采取“修复自然生境+织补空间功能”,希望以这种方式提高应对季节性雨洪的能力,发挥多个景观空间协同效应,提高生境恢复再生能力,最终使其在洪波中在再生,在寻觅中续源。
设计感悟
整个项目基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旨在解决实际洪水灾害问题,本项目在设计前期研究过大量解决洪水问题的经典案例,从中获取灵感并衍生出大量的场地设计策略,分别考虑了每个小功能场地的弹性景观空间功能,使各个景观空间既满足人们日常活动所需要的公共空间,也在应对灾害方面有了一定的考虑。
设计亮点
根据金堂沱江滨水景观设计对滨水景观设计和生态景观的落实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对传统滨水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方向,稳定城市滨水生态系统,提升滨水空间的综合效能,促进滨水生态可持续发展,将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缝合的媒介,美化人居环境。整体设计思路采取“修复自然生境+织补空间功能”,希望以这种方式提高应对季节性雨洪的能力,发挥多个景观空间协同效应,提高生境恢复再生能力,最终使其在洪波中在再生,在寻觅中续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