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桥苑

艾景奖组委会

2021/06/13 13:39

浏览量

3296
作品编号:ILIA-S-20219616
主创姓名:张宁
设计成员:张露露 龚琪 严锐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项目名称:古田桥苑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刘剀 姜梅
设计时间:2021-04-20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
项目规模:435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南泥湾大道与古乐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基地南侧与北侧紧邻居住小区,东北侧为高等学校,西侧为工业园区,东侧为拟规划商业用地。面对场地多样的使用人群以及频繁切换的使用场景,我们试图为该区域提供一个可聚可散、可零可整的方案。我们以“桥”既“有形”又“无形”的特性为灵感,创造了一个既能满足高容量行为活动需求又能兼容个性化生活方式,同时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提升社区凝聚力的“立体式景观公园”。 公园整体呈聚合的形态,中央是一处下沉广场,作为承载各类公共活动的聚合空间,广场边界由不同形式的高差台地围合而成,有面向广场的天然观众席,有逐级跌落的景观亲水池,有可供攀爬的户外活动场。下沉广场中间设计了一个循环生态蓄水池,作为公园的视觉焦点,强化了公园的聚合性,同时借助于重力作用,蓄水池可从场地中收集雨水用于边缘绿化带的浇灌和季节性喷泉景观。平时,这里是孩童嬉戏的场所,是与人交互的装置,而洪水期间,其面积可扩大一倍,延伸到公园倾斜的草坪上。广场周边分布着不同尺度的多义空间,我们希望每一位到访者提供专属的自定义时刻,而水池上方起伏的廊桥便是连接不同标高层与不同类型空间的纽带,连接城市公共生活的纽带。除此之外,我们还置入一条蜿蜒曲折的红色步道,它将整个场地更完整的串联起来。 当下,人们正处在一个社交网络无限发达的时代,但人与人真正相遇的机会却越来越少,身处“万物互联”的时代却忽视了最真实的互联,那就是人的互联。所以我们希望设计这样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开放场所,鼓励人们走出家门,走出办公室,到公园拥抱自然,并鼓励人们在这里相遇,继而发生各种有趣的故事。

整体鸟瞰与场地分析

项目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南泥湾大道与古乐路交汇处西侧,地块呈L形,用地空间较大,基地路网完善,道路交通情况良好,可达性较高,南侧与北侧紧邻居住小区,东北侧为高等学校,西侧为工业园区,东侧为拟规划商业用地,整体以居民区为主,生活气息浓厚。因此,我们将地块定位为游憩型口袋公园。

概念引入与设计推演

场地人群构成以社区居民(全龄)为主,高效师生和商务办公人员为辅,我们对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需求以及空间使用和时间使用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康体健身、儿童游乐、景观园艺、文娱活动、休憩交流五大功能。其次,针对地块噪音、气候、形式、功能等问题进行多维度解读,针对性地提出设计愿景:一个功能多元,全龄友好的活力公园;一个尊重自然,气候宜人的生态公园;一个多维互动,向心聚合的立体公园。方案主体采用了下沉广场的空间形式,进而通过桥面与桥洞实现连接与聚集,建立环形步道体系,置入串联人群活动,激发运动与社交。

总平面图与方案分析

场地空间整体划分为六个功能片区:城市休闲区;社区活动区;园艺观赏区;儿童游乐区;舞台剧场区;户外运动区。规划打造“一点、一线、两环、两面”的空间结构:以桥洞与生态蓄水池作为核心景观节点;以场地中的连桥作为公园的主要轴线;地面层与下沉层的红色步道形成两套环形系统。交通组织以步行交通为主要形式,重点打造自然环境优美的步行空间,地面层环形红色步道作为主要交通流线,负一层环形红色步道作为次要交通流线,整体相互交织,串联场地中的不同分区。景观系统采用面状分区与点状布置有机结合的方式,场地南侧作为为主要景观绿化区,结合林荫步道营造曲径幽深的空间氛围,下沉广场的围合边界则作为次要景观绿化区,实现上下层空间的有机渗透,在此基础上,向各个功能分区中加入小的景观节点,形成层级丰富,整体有序的景观系统。

植物配置与节点透视

公园整体呈聚合的形态,中央是一处下沉广场,作为承载各类公共活动的聚合空间,广场边界由不同形式的高差台地围合而成,有面向广场的天然观众席,有逐级跌落的景观亲水池,有可供攀爬的户外活动场。下沉广场中间设计了一个循环生态蓄水池,作为公园的视觉焦点,强化了公园的聚合性,同时借助于重力作用,蓄水池可从场地中收集雨水用于边缘绿化带的浇灌和季节性喷泉景观。平时,这里是孩童嬉戏的场所,是与人交互的装置,而洪水期间,其面积可扩大一倍,延伸到公园倾斜的草坪上。场地西北侧为社区广场,广场周边分布着不同尺度的多义空间,我们希望为每一位到访者提供专属的自定义时刻,而水池上方起伏的廊桥便是连接不同标高层与不同类型空间的纽带,连接城市公共生活的纽带。除此之外,我们还置入一条蜿蜒曲折的红色步道,它将整个场地更完整的串联起来。

设计感悟

项目对特定场地的气候特征、空间条件进行针对性设计,有效解决周边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以片区历史元素“桥”为设计切入点,突破传统口袋公园单一的空间形式,创造“立体式景观公园”,于有形和无形中提升社区凝聚力,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设计亮点

1.下沉广场作为主体的空间形式巧妙应对武汉夏热冬冷、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 2.生态蓄水池可从场地中收集雨水用于边缘绿化带的浇灌和季节性喷泉景观,洪水期间,其面积可扩大一倍,延伸到公园倾斜的草坪上。 3.下沉广场围合边界设计为不同形式的高差台地,有面向广场的天然观众席,有逐级跌落的景观亲水池,有可供攀爬的户外活动场,空间丰富多样。 4.异性的城市家具座椅以及弧形的凉棚提供多义的使用方式,满足多样的功能需求。 5.红色步道遍布整个场地,实现上下空间节点的串联。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