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区新陂头河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景观工程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30 15:17

浏览量

5369
作品编号:ILIA-P-20209100
主创姓名:杨丽丽、杨龙、高洋、赵赳、蔡晓旭
设计成员:谭芸璟、袁嘉梅、梁永贤、黄文娟、孙妮、胡圣霖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河流治理
项目名称:深圳市光明区新陂头河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景观工程
设计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深圳市光明区水务局
设计时间:2019/4--至今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
关键词:健康、生态修复、交织
项目状态:规划类
项目规模:98.2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河流治理

流域总平面图

项目背景

新陂头河是茅洲河一级支流,源于骑相公山,干流上游有公明水库,北支上游有百鸽陂水库、星光水库,由东向西行,于楼村新桥下游汇入茅洲河。总流域面积46.10km2,河长14.65km,河宽6~22m,平均坡降3.3‰。 在深圳市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光明新区依据深圳市委提出的"三化一平台"政策,进行改革总体部署,将2014年度确定为“改革创新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紧紧围绕“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国首个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明确了涉及经济、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生态、党建等5个方面深化改革措施。光明新区城建局坚持“问题向导、民生向导、需求向导”指导工作;以“绿色水务”、“绿色生态”的理念对新区内的河流水环境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并逐步推进实施。2007年编制的《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和2008年编制的“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上游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均立足于构建茅洲河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建立“一轴、四带、六区、多节点”的水生态走廊、构建城市休闲、文化轴带,将茅洲河干支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统筹规划。 新陂头河作为茅洲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承担着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水生态走廊的部分任务。新陂头河现状水环境恶化,防洪形势严峻,与之相反,新区建设日新月异。根据光明新区规划,新陂头河周边规划为重要的工业及居住区,并配套有楼村体育馆、楼村统建楼、郊野绿林等,随着周边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的全面启动,迫切要求尽快实施新陂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实现还安全于市民、还清于河水、还绿于堤岸,打造成为光明新区内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深圳“绿谷”贡献活力。

设计说明

本工程研究范围包括新陂头河干流、南北支及流域内的小湖塘、滞洪区、节点公园等。工程治理主要包括:河道防洪整治工程、水质改善工程、景观改造与服务设施建设等。 一、河道防洪 河道防洪治理以上蓄、中滞、下排为准则,结合两岸地面标高,创造两岸自排条件,对河道卡口、阻水段结合规划进行拓宽,拆除阻水构筑物,并新建2座调蓄池(发挥调蓄初雨功能,兼作雨洪利用),提高河道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二、水质改善 本工程治理范围内光明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该区域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框架基本形成。针对新陂头河沿线现状及规划布置截污管道,并利用光明污水处理厂尾水对河道进行补水。补水规模为1.5万m3/d。 三、生态景观改造 本次景观改造主题-交织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河道之间存在在千丝万缕的交叉关系,城市路网与河道的空间交织,水体与绿地系统的蓝绿交织。 景观改造生态修复为主线,水生态治理、驳岸整治、康体绿道、节点景观改造为手段,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滨河亲水设计风格为原则,使河道生态和城市规划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城市文化的延续。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自然状态的同时增强河道的可亲水性,提高河面——堤岸——沿河路的视线联系。

流域总平面图

节点-楼村湿地平面图

节点-楼村湿地鸟瞰图

节点-楼村湿地海绵设施布置图

节点-楼村湿地效果图

节点-楼村湿地效果图

驳岸设计图

河道效果图

小微河道效果图

湿地效果图

节点-干流调蓄池平面图

节点-干流调蓄池效果图

节点-支流调蓄池平面图

节点-支流调蓄池效果图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新陂头河干流及其南北支经济指标: 1、河道总长:13.55km 2、流域面积:46.1km² 3、河道两侧绿地面积:56.1公顷 4、水域面积:42.1公顷 5、总面积:98.2公顷 6、绿化率:57%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