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沪杭高速入城口景观改造提升工程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29 11:22

浏览量

2884
作品编号:ILIA-P-20209032
主创姓名:沈灵之
设计成员:汪洋、沈灵之、叶晓敏、傅睿、陈锋、楼佳宁、潘洋洋、金利华、庞立峰、李金、宋俊、陈晓宁、邹豪
申报类别:工程实例 - 设计类·公共景观 - 市政景观
项目名称:余杭沪杭高速入城口景观改造提升工程
设计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杭州余杭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浙江中亚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沈灵之
设计时间:2018.03~08
建成时间:2019.05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关键词:入城口景观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设计类·公共景观-市政景观

总平面图

绿色门户&城市山林

项目背景

余杭沪杭高速入城口位于杭州市临平新城核心区,是进入临平最重要的城市门户,也是展现余杭区 “全域美丽”的景观载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城口景观发挥了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作用,然而可赏不可游的模式足见其在公共空间属性上的严重缺失。如何发挥入城口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缓解城市人地矛盾、展现余杭区美丽人居环境,以上问题激发了我们对入城口景观进行全新的定位思考与探索实践。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沪杭甬高速余杭收费站北侧,整治面积约8.5万方。入城口整治前存在地块定位模糊、空间层次单一、配套设施缺失、绿地参与性差、交通组织欠缺等问题。本次设计在“绿色门户、城市山林”设计理念下,突破传统入城口可赏不可游的设计模式,采用“半面半园”的定位,即沿收费站及迎宾路一侧为入城口形象展示面,北侧腹地改造为可游可憩的城市公园,达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在遵循城市化进程发展规律基础上缓解城市人地矛盾。具体设计方面,通过三大层次进行改造提升。首先,通过掇山理水,一则丰富场地空间层次,契合杭州山水城市的景观特质,二则通过景观湖的开挖实现海绵城市雨水调控,缓解周边市政路网的积水问题。其次,契合地形地貌广植嘉木,春赏繁花如雪,夏纳积翠繁荫,秋观林泉烟霞,冬看疏林晚照,四时之景不同,最大程度实现绿地的生态效益,营建绿色健康、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最后,遵循以人为本,增加公园配套设施,完善交通组织,构建多元活动空间,使人们流连其中,游而不知其倦,打造一幅兼具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之美的城市山水画卷。理念创新、定位突破、三大层次,多重举措之下,入城口地块已蝶变为“不离繁华而获山林之怡,大隐于市而有林泉之致”的迎宾公园,成为现阶段入城口景观设计工程的典范。

现状分析+设计推演

设计构思及策略

通过掇山理水,遵循“山有气脉、水有源头”的自然规律,丰富空间层次,搭建“淡烟流水城景幽”的城市山水空间骨架。其次,契合地形地貌广植嘉木,春赏繁花如雪,夏纳积翠繁荫,秋观林泉烟霞,冬看疏林晚照,四时之景不同,任其在这一方天地间诗意流转。最后,遵循以人为本,增加公园配套设施,完善交通组织,人们流连其中,游而不知其倦。

具体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绿化树种选择及种植模式、生态驳岸设计

改造后实景鸟瞰

半面半园场地定位

自然为底、山水特质;生态为基、科学持续;以人文本、诗意栖居;功能为要、健康社交

改造后实景图

设计感悟

本次设计在“绿色门户、城市山林”的设计理念下,突破了可赏不可游的传统设计模式,采用“半面半园”的定位,实现了入城口景观形象展示和功能使用的统筹兼顾。通过掇山理水构建山水空间骨架、广植嘉木营建绿色人居环境、以人为本构筑健康宜人公共空间三大层次,打造一幅兼具人文与自然生态之美的城市山水栖居画卷。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整治红线面积约85480平米,其中绿化面积73128平米,硬质铺装面积5471平米,水体面积6745平米,建筑面积136方,绿地率85.5%。

主要技术创新点

创新技术设计的难点及先进性: (1)理念创新——复合功能策略打造入城口景观 本次设计提出入城口景观形象展示和功能使用的最佳契合点,植入公园城市设计手法,打造“城面园心”的特色迎宾公园,沿收费站及迎宾路一侧为入城口形象展示面,北侧腹地改造为可游可憩的城市公园。采用复合功能策略,遵循土地集约高效利用,重温人文关怀,构建多元活动空间,实现园林综合效益产出最大化。 (2)具体营建技术要点 首先,通过掇山理水,遵循“山有气脉、水有源头”的自然规律,丰富空间层次,搭建“淡烟流水城景幽”的城市山水空间骨架。其次,契合地形地貌广植嘉木,春赏繁花如雪,夏纳积翠繁荫,秋观林泉烟霞,冬看疏林晚照,四时之景不同,任其在这一方天地间诗意流转。最后,遵循以人为本,增加公园配套设施,完善交通组织,人们流连其中,游而不知其倦。 (3)海绵城市技术运用 项目利用景观湖的调蓄功能有效解决了场地雨水径流排放问题,减轻周边市政管网压力,消除望梅路口路面严重积水现象。建立区域“绿色海绵”,将水资源化,用于全园绿化浇灌,使雨水发挥综合服务功能。 (4)技术创新——景观湖自循环生态系统、水下森林构建技术 新挖景观湖8500方,岸上林泉秀色、水下生机盎然。景观湖采用相对封闭的生态循环系统,湖面采用软底设计,利用HDPE膜防止大面回填区域的土方沉降导致湖面漏水,节约工程造价又利于施工。同时在景观湖东侧设置一套一体化水质净化设备,对湖内水体进行循环处理,增加水体溶解氧,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以及滋生的藻类。同时,本项目引入水下森林建构技术,通过水体检测处理、土壤改善、添加生态矿物基等技术手段,栽植四季常绿矮形苦草等沉水植物,投放鱼类和底栖生物,构建水下生态平衡系统,使得水体长年清澈透底。

新材料应用

铺装采用硅砂滤水砖,利用微颗粒界面改性技术,雨水落到砖表面张力变小而滤水的原理,实现滤水而灰尘不易堵塞的效果,具有高强度、高透水性、抗风化、耐脏易清洗等优点。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