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者之家-郊野公园里的PARK CYCLING自行车社群基地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27 15:56

浏览量

1452
作品编号:ILIA-P-20208945
主创姓名:周珂玮
设计成员:李靖、王浩
申报类别:工程实例 - 更新改造类 - 老旧厂房更新
项目名称:骑行者之家-郊野公园里的PARK CYCLING自行车社群基地
设计单位:苏州枇杷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8
建成时间:2019.12
项目地点:上海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更新改造类-老旧厂房更新

改造后的PARK CYCLING自行车社群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上海嘉北郊野公园内,一座以原生态农田、森林和水网为基本特色,具有农业休闲、水乡体验、生态养殖、保育土地、教育科普等多项功能的郊野公园,隶属 嘉定新城主城区 生态文化园片区,是嘉定新城规划 绕城森林的 重要节点和上海“城市绿肺”的重要地标,总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嘉北郊野公园以农林生态为基,以文化传承为脉,以自然野趣为本旨在 为人们提供一个以自然野趣为本,身心小憩的城市新空间。 2018年,骑行爱好者与公园共同启动了名为“PARK CYCLING”的公园骑行活动,为市民带来了 新的 郊野骑行空间,能够尽情感受运动与自然的纯粹意义。考虑到骑行运动具有的群体属性,以及运动后交流、休憩的社交空间,最终,通过对园内两座废弃老房子的改造诞生了PARK CYCLING自行车社群基地。

设计说明

目标:用低造价前提下达到最佳效果的 原则为骑行爱好者打造一个社群基地,一个大自然中的城市新空间。 设计团队尽可能的保留和利用了场地特征,完成了功能和形式上的置换,它是骑行爱好者的乐园,也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场地 如何把郊野公园的外部环境与社群活动的需求结合,需要通过空间巧妙的置换来实现。现状房屋所形成的内院格局自然划分出相对私密的空间,设计通过简洁朴实的手法,将木、红砖等郊野元素的材料融入场地,通过前屋空间的通透处理,把前后院串联,使社群活动时刻,拥有更加整体的氛围,充分让自行车爱好者在场地内有众多趣味性的活动空间,并利用大环境使人们在体验自行车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与运动的衔接。 设计核心点 1.运动与自然的关系 自行车这项现代活动与郊野公园的结合,需要在环境、体验感方面 有机连接起来,并建立适宜的社交空间丰富社群基地,同时满足基本的淋浴、简餐、办公等功能。通过对场地自然肌理的保护和利用,社群的特征显现出来,合理修复和利用废弃建筑,保留场地大乔木、洗手池,内院。 2.展现自行车社群文化 郊野公园环境作为社群基地最具特色的部分,以半开放和私密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骑行爱好者之家共同的社交小憩空间, 这里有自行车文化的分享会,有爱好者们各自的心得交流,这里是城市新空间最具象的样子。

总平面图

主立面图

场地原貌及周边环境

两座废弃的老房子栖息在以原生态农田、森林和水网为基本特色的嘉北郊野公园内。

PARK CYCLING 社群基地入口

林地掩映下的PARK CYCLING社群基地

改造后的院落空间

前院建筑墙体打开,落地折叠玻璃门的通透形式让前后院形成整体

建筑前区域形成社群交流的空间

阳光下的建筑外立面

檐下灰空间

社群室内空间

在室内的软装设计上,结合了自行车文化元素,在细节中打造社群氛围

前后建筑形成的中部闭合院落

与前院开放式院落相比,具备适当私密性

PARK CYCLING自行车越野赛事开幕

中部半开放式院落形成的活动赛事交流空间

热闹的赛事如火如荼

自行车爱好者在PARK CYCLING前合影

老屋新生,改造后的老房子变身为骑行者的乐园,这里是一个城市生活的新空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设计感悟

设计团队通过对两栋老建筑的改造以及对整体环境的提升,为城市骑行爱好者带来新空间 和积极广泛的影响,让运动者和公园建立起有机的良性连接,实现城市新空间下自然与人活动的和谐共生。社群基地开放后,活动丰富,活跃度高,真正成为骑行爱好者颇具影响力的平台。

主要技术创新点

灵活置入和替换空间 通过对老建筑的改造,在不硬化土地的前提下,利用建筑本身在环境中的特点,新置入了文化办公区域、简餐操作区域、卫浴区域、社群大厅区等 多种形式的功能空间,落地窗的通透性 形成了开放与封闭灵活切换的空间,实用而趣味,激活并带动周边土地价值,因为公园的普通游客同样是这里的潜在关注者,也许下一个加入社群的你就在不经意的一瞥间。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