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岭公园工程(三期)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20 12:56

浏览量

6082
作品编号:ILIA-P-20208660
主创姓名:王银英、李瑞成、鞠靺、陈瑞萍、刘梦慧
设计成员:徐建成、余妙琴、赖韶玉、廖英绚、黄勇、岳叶相宝、乐斌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项目名称:八仙岭公园工程(三期)设计
设计单位: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办事处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设计时间:2019.06.26
建成时间:/
项目地点: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
保密年限:/
定密日期:/
定密审查机构:/
关键词:城市综合公园、开放式、智慧化
项目状态:规划类
项目规模:投资约2.7亿元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规划类-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总平面图

八仙岭公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北临龙岗大道、南至爱南路、东起龙南路、西接碧园路,占地132公顷,分三期规划建设。本项目为公园三期规划设计,投资约2.7亿元。 设计愿景:打造成具有城市特性兼具科学与自然融合的智慧化城市综合公园,与城市相融的开放式城市综合公园,集智慧公园体验、山林活动、湿地体验、休闲活动、花海徜徉 ...... 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公园。 主要内容及特色:以主园路为纽带,衔接门户展示区、湿地体验区、山林活动区及休闲活动区四大片区,并串联听泉、聚萤、春晓、蝶变、晓露、连枝、静思及骄阳等八大节点,形成“一环引领,四区定局,八景成篇”的景观布局。

项目背景

八仙岭公园工程(三期),位于宝龙街道西部,是片区的主要城市景观节点,也是片区的至高点。其主要用地性质为绿地,本片区八仙岭公园范围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其建设要求需符合《深圳市基本生态线控制管理规定》相关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及打造“世界著名花城”新名片的助力下,深圳市精心构建“森林(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体系,大力推进公园建设。龙岗区作为深圳东部中心,紧跟深圳东进战略,现已建成各类公园221个,规划新建10个公园,22个街心花园。八仙岭公园作为宝龙街道重点公园项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八仙岭公园将发展成为未来镶嵌于龙岗东部的“绿色半岛”,助力打造山水生态龙岗,实现近山亲水、山水惠民。 本次实施的三期工程作为龙岗区政府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山环水润”规划,通过连通山、水、公园、绿道等资源,规划“山环水润”生态龙岗,统领龙岗区的公园建设,努力打造“一环连十园,园园有水,一河串五点,点点见山”的山环水润魅力龙岗。 此外,宝龙街道还将以 “两轴两城一带” 为契机,主动融入国际大学园科技创新圈建设,打造集基础研究 + 科技金融 + 创新研发 + 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设计说明

八仙岭公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北临龙岗大道、南至爱南路、东起龙南路、西接碧园路,占地132公顷,分三期规划建设。本项目为公园三期规划设计,投资约2.7亿元。 以深圳市“东进”战略为契机,结合宝龙街道“产城汇融,智造宝龙”发展定位,提出“智汇八仙,科技兴园”的规划策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龙岗区城市新名片为目标,构建生态休闲、娱乐活动、科技展示多元融合的绿色空间,打造具有城市特性的智慧化综合公园,激发龙岗区中部生趣与活力。 设计愿景:打造成具有城市特性兼具科学与自然融合的智慧化城市综合公园,与城市相融的开放式城市综合公园,集智慧公园体验、山林活动、湿地体验、休闲活动、花海徜徉 ...... 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公园。 主要内容及特色:以主园路为纽带,衔接门户展示区、湿地体验区、山林活动区及休闲活动区四大片区,并串联听泉、聚萤、春晓、蝶变、晓露、连枝、静思及骄阳等八大节点,形成“一环引领,四区定局,八景成篇”的景观布局。 植物设计:以“八大景点、七种色彩”为策略,根据各区功能及主题,因地制宜,分区设计。形成花开四季,月月动人;七彩植物,大美八仙的绿化效果。

东入口活动区(听泉)项目实景图

该节点位于场地东南角,整个场地地势西高东底,局部较平坦,现状空间结构层次较为丰富,内部主要为临时建筑及水泥地,内部环境较差;场地南北侧及西侧为现状自然山体,植被资源丰富,东侧靠近规划建设道路,有较高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东入口活动区(听泉)整体鸟瞰图

东入口活动区为园区重要景观节点,是本次打造的重要节点,也是整个公园的入口形象标志。在节点入口处设置形象LOGO雕塑,展示八仙岭入口门户形象。结合现状地形优势设置跌水人工湖,以收集山体雨水为主,形成人工湿地景观,改善周边小气候。同时结合周边居民及游客需求设置入口广场、阳光草坪、游客管理中心、生态停车场、儿童活动场地、运动场地等。在节点场地较高处,利用山体地势优势设置瞭望塔,登高远眺,一览无余。

入口广场点(听泉)效果图

入口广场位于节点北侧,临近市政道路,场地以铺装为主,局部结合树池将空间分隔。同时在视线焦点处设置入口形象LOGO雕塑。地面铺装采用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强的生态透水砖铺装,树池以不锈钢包边,形式现代简洁。局部空间配置坐凳、健身设施等以满足游人群众参于健身活动。

西北入口活动区(蝶变)项目实景图

该节点位于场地西北角,该地块紧邻新建小区及道路交汇口,周边小区较多,未来将成为人气热点之一。现状南侧为一期公园已建入口小广场,北 侧为临时工棚及临时停车场,场地较平整。

西北入口活动区(蝶变)鸟瞰图

该场地结合一期已建入口广场,将南侧临时工棚拆除后纳入整个节点设计。整个设计形式以弧形线为主,将现状入口广场融入其中。在节点南侧设置儿童游乐区、休闲草地、景观亭廊、树阵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同时通过登山栈道及眺台衔接现状半山广场节点(一期建设内容)。

西北入口活动区(蝶变)局部效果图

地面采用彩色橡胶地垫,彩色橡胶地垫的规格多样、色彩丰富、不反光、饰面美观大方,可以随意组合出多种图案,同时具有很强的防护性能;配套体育活动设施,增加健康休闲娱乐性。

东北休闲区(春晓)项目实景图

该节点位于公园东北侧,北侧为城中村居民区,人口密集。临近居民区附近无活动节点,目前仅一条1.6米宽登山道通往公园内部,连接 公园内部主园路,无法满足居民就近休闲活动。场地现状为一处较为平坦的疏林地,地势较较平缓,场地南侧及东西侧绿林环绕,生态环境较好。 场地三面为林,是一处完美的丛林之间精神角落。以生态野趣为设计出发点,将该场地设计为半封闭的休闲空间。以流线型线条将场地划分为节点广场,阳光草坪、台地花海等。赋予空间标志性和景观性。同时在节点处设置特色廊架、坐凳树池供游客休息以营造出一处静谧简洁的空间构架。

东北休闲区节点广场(春晓)效果图

通过对山林植物的探索、简约的空间构架、纯粹生态石铺装材料的应用;用艺术并理想性的审美,创建出一种能表达生态美学氛围。 休息廊架采用轻盈的钢构主体结构,顶面演绎场地的台地形式错层叠加,满足游客停留休息的功能同时赋予空间标志性。

生态停车场(聚萤)项目实景图

该场地位于公园东侧,东入口与南入口之间,且临近规划道路边线,交通便利。场地内部地势较为平缓,靠山体侧存在较大边坡。整个场地谷底岩土裸露,缺少植被覆盖,景观性较差。 由于该场地周边生态景观性较差,且位于公园南北入口之间,因此将该场地设置为公园主要停车场,同时满足南北入口游人的停车需求。同时结合停车功能局部设计草坪、台阶等供游人短暂停留。在停车场入口处设置公园入口标识。

台阶景观(聚萤)效果图

通过台地将高差演化为一层层的丰富景观空间,让景观空间与山体之间有比较舒缓的空间过渡,避免巨大高差给游人带来无益的压迫感。整个台地采用生态透水砖贴面,色彩简洁,与自然山体的绿色搭配,丰富了整个台阶的景观界面,拉进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整个台阶充满了立体和动感。

南入口广场(八仙)鸟瞰图

该场地位于公园南侧,靠近蛇岭大道,道路对面为石芽岭公园。场地内部为现状山体,整体竖向高差较大,局部空间较平整。 场地设计结合现状地形,以自然曲线进行构图,通过台阶、花池将不同高差的空间融合一体。同时预留接口与对面石芽岭公园衔接。

山顶广场(静思)项目实景图

山顶广场(静思)位于山顶南侧,临近南入口。现状地面铺装较完整,空间性较差,缺乏休憩遮阳的设施,植被长势凌乱。

山顶广场(静思)效果图

本次设计利用现状场地重新塑造空间,通过设置微地形,使场地形成半围合空间。同时在现状圆形广场中新建休息廊架,优化场地内绿化种植,为游客构建休恬环境。

空中栈道(骄阳)效果图

该场地位于山顶中部,临近中部停车场节点。此处一期已建为山顶广场,场地内设施完善。利用山顶制高点的优势,构建空中栈道,打造具有休闲康体、登高眺远功能的山顶广场。

设计感悟

本项目是深圳龙岗区宝龙街道重点公园项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提取宝龙科技园八大新兴产业元素,生成公园八大景点最具特色,在布局上形成“一环引领,四区定局,八景成篇”的景观布局。总体来说,八仙岭公园的建设对保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龙岗区城市生态建设发挥标杆作用。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公园内绿化占陆地面积为91.52%,交通设施面积占陆地面积为5.76%,管理及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陆地面积为0.33%。游览场地(广场铺装)面积占陆地面积为1.54%。

主要技术创新点

1. 人性化设计理念在空间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各类群体对场地空间的需求,设置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设计分析的全面性,为不同的空间设置符合自身特色的装置,如东入口及西北入口儿童活动场地,充分发掘儿童行为特点,规划设计了各类创新型儿童活动装置。 2.海绵城市设计 规划设计生态蓄水池、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草沟等海绵城市措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以景观化处理手段,使植物与材料成为花园主角,让雨水设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打造一个防洪、生态,且充满艺术气息的“雨水银行”,给人以新的景观感知与视觉感受。 3.交互式景观设计 运用智能化设施,在景观中融入交互概念,让小品不仅成为景观设计的装饰,同时能与游客进行有趣互动。 4、节水灌溉技术 将雨水廊道纳入设计,它将作为收集系统,来处理和渗透公园内的雨水。生态湿地和雨水花园将在公园径流排放到地下水和城市排水系统之前,首先进行收集和净化。创新的排水和渗透系统将被嵌入草木覆盖的基质中。在建立生态服务的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视觉享受。 5、智能化系统运用 公园设计植入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空间分析技术、4G移动网络、物联网技术,打造IBMS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对视频监控、智能照明、环卫监测、停车管理等10余项智能系统进行集成管理,实现“一键式”监控、管理和调度。

新材料应用

1、绿色再生材料(生态透水砖)的运用 主要园路及登山道采用生态透水砖。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其透水率≥1.26m3/m2小时,即使下暴雨,雨水也能迅速透过地表,渗入地下,可留住宝贵的水资源,极大的改善城市的生态和生活环境。补充地下水资源,保持了城市地下水位的稳定。降噪性:微孔与漫反射的结合使之具有良好的吸声降噪性能。 2、软式透水管的运用 绿化区域埋设软式透水管,节约水源,提高大树移植成活率。软式透水管是一种新型地下排水材料 , 以防锈弹簧圈支撑管体 , 形成高抗压软式结构 , 以土工合成材料 ( 是以人工合成的聚合物为原料制成的一种新型材料的总称 ) 覆盖层作管壁与弹簧圈管体成为一体。具有孔径小 , 全方位透水 , 渗透性好 ; 抗压耐拉强度高 , 使用寿命长 ;耐酸碱腐蚀、微生物侵蚀 ; 整体连续性好 , 接头少 , 衔接方便 ; 重量轻 , 施工方便 ; 质地柔软 , 与土壤结合性好等优点。无论是人工灌溉水 ,还是持续降雨 , 新型软式透水管都能迅速将多余水分顺利渗入管内 ,并及时排出 , 使土壤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的田间持水量 , 从而大大提高大树移植成活率。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