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以生渔 留以余生——青岛市黄岛区琅琊港海岸生态修复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17 14:03

浏览量

8749
作品编号:ILIA-S-20208238
主创姓名:樊玮芸 陈子彤
设计成员:焦小荟 潘力 王贝灵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旅游度假区规划
项目名称:圈以生渔 留以余生——青岛市黄岛区琅琊港海岸生态修复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蔺宝钢 蔺宝钢
设计时间:2020-06-01
项目地点:青岛市黄岛区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

设计前期总平面图及现状问题

设计说明

  (精简版)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开发不断加深,海岸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工厂废水废弃排入海域,污染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加速,海洋渔业发展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本方案对琅琊港海域进行生态修复,旨在营造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在策略上分为两点:第一,针对琅琊港海岸现存生态问题进行恢复性设计。第二,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设计,提升人与环境的互动性,包括休闲娱乐乃至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主要措施:   在潮上带建造游览步道,满足人们日常游憩的需求,同时海水稻作为主要的植物配置,提升观赏性的同时能够给当地人们带来一定经济价值;   在潮间带改造废弃的养殖池运用石笼整合废弃水泥石块,用人工手法建造生态湿地水泡,并进行生态驳岸修复,一方面起到生态修复作用,另一方面同时也能减轻潮汐对于海岸的侵蚀。;   在潮下带结合生物技术建造生态浮岛以及海坝,并种植海水稻、梭鱼草等水生耐盐碱植物,同时养殖生蚝贝类,既能避免海水富氧化又能提升海洋活力。   期望通过本次生态渔礁等生态设施,重建生物栖息地,再现鱼戏、蛙鸣的环境,使琅琊港海岸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境。   (详版)   本设计场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琅琊港海岸线,海岸线被海水养殖池所覆盖,场地硬化严重,海岸线生态受到了严重侵害,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场地所处养殖池早已废弃,因此本方案便是针对于此问题进行改造设计。   首先场地最大的问题便是废弃养殖池的处理,对于场地当中所遗留的水泥石块,我们本着废物利用的理念,将这些废弃的水泥石块与石笼技术结合起来,改造成潮汐海堤,并且,将海堤改造成网状的结构,中间留出大大小小的圆形空间。由于运海堤整体是石笼打造的,因此,海水是可以流入这些圆形空间的,再人工辅助一些耐盐植物,最终形成湿地水泡。考虑到人的参与问题,在海堤的上层,铺设铺装,整个空间也可以作为游憩空间使用。 整个方案设计首先是针对于生态问题的改造修复,但不局限于生态修复。剖析了造成场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经济问题(人们对于海岸线的过度开发),所以在解决场地生态问题的基础上也必须要将当地居民的经济问题考虑在内。整个方案的修复思路是根据海岸线潮间带类型进行划分的,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潮上带的修复策略整体是围绕人的一些日常活动展开的,建造游览步道,满足人们日常游憩的需求,同时海水稻作为主要的植物配置,一方面海水稻作为耐盐碱性植物能够抵御海水侵蚀,另一方面海水稻在提升观赏性的同时能够给当地人们带来一定经济价值。   潮间带主要便是生态修复的策略:   改造废弃的养殖池运用石笼整合废弃水泥石块,用人工手法建造生态湿地水泡:   进行生态驳岸修复,改善原有场地硬化严重的问题,一方面起到生态修复作用,另一方面同时也能减轻潮汐对于海岸的侵蚀;   针对于原有场地滩涂的区域,采取了C型海堤以及人工补沙的方式,改善原有场地滩涂减少的问题,提升当地生态景观价值;   采取植物修复的方式,运用一些耐盐碱性植物海水稻、梭鱼草以及一些净化水质功能的植物   在潮下带主要是围绕生态养殖展开的,结合生物技术建造生态浮岛以及海坝,进行养殖生蚝贝类,既能避免海水富氧化又能提升海洋活力,同时为当地带来非常高的经济价值。

设计前期分析图及鸟瞰图

设计后期总平面图及解决措施

设计后期效果图及鸟瞰图

设计感悟

我们团队认为本次项目设计可以有效解决琅琊港海域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即海岸生态环境的修复;此外,还能通过改造提升景观品质,进一步扩大养殖业及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规模,能够在近5年内极大程度上改善当地环境和琅琊镇整体风貌。

设计亮点

本方案首先是针对于生态问题的改造修复,但不局限于生态修复。通过景观改造的手段介入场地,在恢复场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重构人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自然关系。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