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大窑路遗址群保护规划设计探索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19 23:39

浏览量

11758
作品编号:ILIA-S-20208034
主创姓名:刘梓颖
设计成员:贾昊雯婕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项目名称:无锡市大窑路遗址群保护规划设计探索
院校名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史明
设计时间:2020-06-01
项目地点:江苏无锡
项目规模:5.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设计说明

历史文化遗迹,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得以良好保护。如何在GDP高速发展大的社会背景驱动下有效留存这份财富,是无法回避的命题。 无锡大窑路窑群遗址,为明朝至清朝的砖瓦窑遗址,中国的古代砖窑原场地之一。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而目前衰败的现状,社会上对其进行保护的呼吁声颇高。 本项目结合未来理想新聚点的课题,将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大窑路遗址群的保护规划进行设计探索。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特色,为城市居民提供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解决现代城市的需求,成为城市未来理想的“新聚点”。保障历史街区整体性的同时,依托古砖窑遗址物质及文化内涵、古运河特有气质,融合附近商业资源,打造属于大窑路遗址群的特色区域,充分发掘砖窑文化,打造特色品牌的文化旅游模式,保护传承并弘扬大窑路遗址群文化,以景观方式引领健康生活。

项目背景及概况

本项目选址于无锡市大窑路遗址群,位于无锡市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内,古运河邗沟与伯渎港交汇处。其过去是出入无锡城的必经之水道,交通便利,窑业繁荣。盛时砖窑一百余座,相关从业者达万人。现今坍塌衰败风力侵蚀,仅四十余座尚遗存。窑群生存空间被挤压,民居建筑紧贴与砖窑互相胶着,破坏老窑的完整性。疏于保护年久失修,老窑砖墙植被蔓生,将原本密封完整的窑壁挤压歪斜。不少窑址边被废弃的沙子石粒、破败植被的泥土、居民日常的生活垃圾等覆盖,卫生设施也欠佳。走进大窑路更多展示的是颓败的状态,与同一运河沿线的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相比缺少生气。 在无锡市南长运河整理规划中,无锡市大窑路古窑遗址群处于重要地位,无锡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有计划推进着古运河文脉的传承。但作为区域内被保留的独特历史风貌片区,目前更多的是在零星的修补,设立保护标牌限制进入参观,初级的博物馆实物展呈形式并无实质性的古窑群保护,缺乏对古窑群整体性地规划,未与周边地块联动形成整体效益。以至场地特色展示能力较弱,对城市人群吸引力较低,经济与社会效益较低,然而顺应现代发展并能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窑群遗址保护规划方案尤为重要。

设计定位与方案

在调研中发现,大窑路遗址群原本为一片滩涂之地,随着窑业兴盛,窑与工棚逐渐在场地搭建,形成大量社会底层人民居住的棚户区,当窑业废止功能改变形成现在密集的民居群。大窑路因古窑遗址群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与清名桥历史街区式不同,因而历史古窑与历史民居的保护侧重亦应不同,更应关注窑群本身的保护,古窑群是珍贵的研究古代砖窑历史的博物馆。于场地历史价值而言棚户危楼及新建民宅抢占场地生存空间,相当程度上对古窑进行着破坏,是不一定要全盘保护。老城区市中心寸土寸金,房地产及商业占用着大部分的土地,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不佳,空间狭窄逼仄、潮湿昏暗,部分存在坍塌危险,且周边地块随着发展也面临着城市更新及缺少城市公共绿地。场地中老龄化严重,年轻群体纷纷搬迁不愿停留于此。场地注入年轻血液才能激活更多的新活力,也只有年轻群体去了解去弘扬,遗迹才能得以焕发不朽光彩。 设计定位:城市综合开放性 露天博物馆 遗址公园 集年轻群体艺术展示于一体的空间 整体采用景观设计叙事的手法,重新诠释基地的遗存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位于城市中心及特定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区位,融入现代市民活动进行新设计。将大窑路窑群遗址公园分为望•窑、寻•窑、探•窑、知•窑、悟•窑的五部曲,贯穿整片场的设计。 入口古桥遥望场地,沧桑古朴的高大老窑瞬息吸引注意,历史气息也随之撞满怀。场地前景部分,设置几个小草坡,使游者在弯绕寻寻觅觅中见窑。腹地植被林立,空间层次活泼丰富,感受探窑的乐趣。后园老窑的厚重被探知,博物馆的展示体验感受获得更丰裕知识。在归程中悟窑、悟史、悟己涤净心灵,思考回味丰裕体验。整体近古运河沿岸为自然景观,远河岸为建筑区衔接城市生活。并以曲线路径为道路主要框架呼应窑群本身圆弧缓和的形态,表达徜徉在历史长河的怀抱中。空间上互相渗透,视觉前景处理较干净,以草坪、缓地起坡、浅洼地为主,作为时间的河流,丛植荒草以营造时空感。设置部分下沉空间,提供集会展示等活动空间,并进一步让窑的视点变高,以艺术手段使窑显得更高大。保留部分民居残垣断壁,使得小建筑与场地之间的牵拉隐约能见,渐进生长,营造废墟感及场地变化的发展暗线,而有部分民居,结合新材质或形式语言,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与大窑路旧迹构筑特色的反差空间。设置整体道、快速道、观窑道及空中廊架形式丰富场地多样性,提供不同的城市活动需求及丰富的体验。并引入艺术展览时尚活动等于场地中,实现特定年代的现代新时尚,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分项设计

北入口思窑广场,整体设计以弧形元素为主要形式,断续的圆弧错落布置及材质处理给人以时空光波之感,并以拥抱的姿态面向入口老窑。游者从远处桥上遥望到走至窑近处欣赏,形成一种巨大的时空张力及强烈的心理感受,增强游览乐趣。因其内向环抱式形状,在北入口广场可举行小型表演活动,成为未来人们聚集的场地。 南入口广场,衔接场地与现代城市的生活,采用了现代写意的景观设计处理手法,制造仙气盈盈绕绕的感受。造型上以曲线形勾勒出进出路径,浅水面的设计及草坪浅草水杉等植被种植,营造影影绰绰中老窑忽现的入口氛围,增强人们探索欲望,吸引人群进入。并在临近城市高架桥的部分种植高形乔木围合场地,阻挡不良视线及噪声干扰。 沿河古渡头,步入至游船码头区域,观运河景致,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与隐约而现的古窑交相辉映,泛舟于古运河,感受绵长的历史气息与惬意。 伴着窑群,点缀着小型苇滩,呼应场地从滩涂之地发展的过程,风起苇声轻吟,悠悠的历史记忆扑面而来,并在窑群间柔柔回荡。在场地腹地,以时空旱河的形式串联窑群,枯期残石轻撒,野草荒凉,斑驳粗狂之美,雨期盈盈浅水面缓缓流淌,增添一丝意趣。并结合雨水收集装置系统,形成生态效应,绿色自然未来可持续。在临近苇泊、旱流,设计材质亲切温和的木平台可供人们步行休憩欣赏及一些展示活动。 改变原有场地博物馆的形式,并进行了仿窑制异形博物馆的设计新探索。造型上仿造窑群的形状,选用现代的颜色及材质进行结合,并将单独的小建筑空间通过顶面及地面的自由连续曲线的形式进行联结,形成一个博物馆整体。室内通过文献史料展示、实物陈列、语音视频解读、虚拟现实体验、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展示窑群的历史风貌、窑群的发展变迁、窑业兴衰历程及烧制砖窑的过程等等,增强游者对砖窑知识的了解程度,丰富游者的游览体验。 在场地东面原有的地形处,设置艺术展览建筑群,为年轻人提供艺术展示空间。设计上采用景观建筑的处理方法, 半球形的形状与山体交错,营造现代时空感。选用半球形回应场地原有百口窑的历史记忆,并置换新功能提供新生机与活力。 除却地面平层的感觉体验,设置景观廊架,提供新的观窑视角。采用高差视角景观处理,实现半空漫步的景观体验,可在不同的角度观看窑群及地面景观,增加游览趣味,丰富整体游览感受。

配植及故事版

乔木类以香樟、合欢树、朴树、马褂木和广玉兰及保留原遗址场地独有的无患子、梧桐树和水杉,增添地块区域特色及辨识度。配以五角枫、紫叶李、青枫、鸡爪槭和鹅掌楸等观叶为主的季节色叶植物。并以趣味性、观赏性、味觉、嗅觉、特色类(巩固窑群、湿地边)等丛植野草灌木。

设计感悟

项目关注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结合理论及设计实践案例,进行设计探索并创新性提出景观公园露天博物馆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形式。设置整体游览线索,步移景异,以故事线的形式吸引游客不断探索与发现。多样的景观设计手法回应历史记忆,塑造沧海桑田的历史感、时空感,同时承载现代生活方式,景观方式引领现代生活。

设计亮点

1、塑造沧海桑田的历史感、时空感,同时承载现代生活 2、打破传统博物馆概念,以景观公园露天博物馆形式进行设计 3、设置整体游览线索,步移景异,不断探索与发现 4、多样化的景观设计手法暗喻以回应场地的历史 5、种植本土植被、丛植荒草野草,营造野草之美及时空感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