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龙头山镇地震遗址公园及抗震纪念馆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14 13:37

浏览量

3729
作品编号:ILIA-P-20207995
主创姓名:吕成
设计成员:李明涛,宋哲,张亦林,王海银,樊可,杜昭,沈倩,曹维娜,陈磊
申报类别:工程实例 - 设计类·公共景观 - 公园设计
项目名称:鲁甸县龙头山镇地震遗址公园及抗震纪念馆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6
建成时间:2018
项目地点: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
关键词:地震遗址公园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规模:19945.16㎡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设计类·公共景观-公园设计

镜面水池实景图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2014年8月3日 下午4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014年8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率有关方面负责人正赶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将第一站选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2015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将上任后的第一站选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 方案设计阶段,从规划、设计、景观等多方面对基地进行分析,原地震灾后现场有一棵大的榆树,在经历了毁灭性的地震后依然屹立不倒,在灾难中我们感受到了它生命力的顽强,傲然自立追逐阳光,在规划设计中我们保留了这棵“生命之树”。将公园,纪念馆,生命之树,地震遗址有机结合,整体布局,形成了“宁静—破裂—重生—追思”的四大主题。

设计说明

整个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的无情、不屈的抗争和生活的希望。大震过后,整个用地地表全毁,只有一颗榆树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在一片废墟中显得格外醒目,正是象征着生命不屈坚忍不拔的抗震精神。设计以树为圆心,向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下午四点三十分,划出一道巨大的指针,指针所形成的巨大“裂痕”将区域“一分为二”,在大地上标记出那个凝重的时刻。整个园区将景观,纪念馆,地震遗址有机结合,整体布局,形成了“宁静-破裂-重生-追思”有序列的四大主题,环环相扣。园区建筑顺应整体采用具有冲突感的三角形,与大地景观结合形成了破土而出之势,体现出自然无常的巨大力量。 景观设计注重对人流线的引导以及给人以更多的休憩和活动空间,使人们得以停留,营造出一个服务于周边居民的公共空间,使纪念园区不再仅仅成为象征的场所,同时也可以是生活的舞台。广场南区、静思潭以及游客服务中心共同形成了具有趣味同时兼备游客服务性质的功能性广场。以生命之树为圆心的纪念广场注重仪式感的同时,将生命之树周边以圆弧形石条围绕,石条高低错落,形成剧场式的向心空间,使人在室外空间中产生凝聚力和停留感。

抗震纪念馆及地震遗址公园总平面图

抗震纪念馆鸟瞰效果图

生命之树广场效果图

抗震纪念馆鸟瞰效果图

抗震纪念馆入口广场效果图

前广场实景图

入口大踏步实景图

前广场实景图

镜面水池实景图

镜面水池实景图

前广场实景图

生命之树实景图

总平面实景图

生命之树鸟瞰

设计感悟

景观设计结合周围环境,兼顾功能,与主体建筑的形态相协调,以体现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在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的同时,突出文脉。景观设计延续建筑主体的形态与文化理念,打造纪念氛围,营造多角度的建筑观赏。景观设计与周围的乡野风貌融合,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园区以人性化设计为理念,体现人文关怀。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