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链通·水岸手环——无锡市华莱坞地段更新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10 20:02

浏览量

8373
作品编号:ILIA-S-20207777
主创姓名:郭昌盛
设计成员:余清滢 戴洪洲 朱霞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融汇链通·水岸手环——无锡市华莱坞地段更新
院校名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杜守帅 林瑛
设计时间:2019-12-12
项目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华莱坞地段
项目规模:70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总鸟瞰图▲前期分析

华莱坞位于江苏无锡市滨湖区的影视产业聚集区,是中国的国家级战略影视基地,同时也是国家级4A景区,目前陷入人气不旺的困境。

华莱坞交通便利,临近高校商街和交通枢纽,源自无锡太湖的秀水河和初轧厂河流经华莱坞及周边社区。

我们计划通过空间规划将封闭的华莱坞与外界连接起来,打造绿色环道,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为景区引入人气。我们主要分为四段:秀水河段、雪浪公园段、道路段和华莱坞园区段。

设计说明

100字简版
针对华莱坞及周边人气弱和封闭内向的问题,以文化相融、人群相汇、业态相链、场所相通为策略,对滨水景观、道路景观以及华莱坞园区进行改造,重新定义城市与河流、商业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提高场地的关联性、互动性和引导性,激活场地活力。

400字详版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切入,尝试解决华莱坞及周边片区人气不旺和封闭内向的问题,利用场地中的“城市手环”(道路和河流形成的闭环),通过环形的景观规划和节点布置多起点多线路多体验,串联华莱坞和周边,链接商业和日常。设计方案大致分为“三步走”——激活周边场地活力、开放华莱坞园区以及服务设计引导消费。
通过城市空间更新,以文化相融、人群相汇、业态相链、场所相通为四大策略,对秀水河和初轧厂河两岸滨水景观、部分城市道路景观以及华莱坞园区出入口进行改造提升,重新定义城市与河流、商业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提高场地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和引导性,将整个片区连为一体,进而激活华莱坞周边的场地活力,同时利用空间打通、遗存改造和光影效果,从视觉、听觉和空间上将华莱坞与外部社区连为一体,打造“大华莱坞休闲圈”。
并通过游线打卡系统,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方便游客游玩,获取游览数据,进而优化园区业态结构,最终达到将人群引入华莱坞园区并驻留消费和分享的目标。

▲总平面图▲策略定位▲总体分析图

利用场地中的“城市手环”(道路和河流形成的闭环),通过环形的景观规划和节点布置,多起点多线路多体验,串联华莱坞和周边,链接商业和日常。
▲景观轴线分析
景观轴线上主要分为医护景观轴、农耕景观轴、园林景观轴、园区景观轴和道路景观轴,沿线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景观节点。
▲业态链接分析
我们依据不同区域的特色也规划布置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新业态,例如:门球场、室内外园艺室、茶餐厅和垂钓俱乐部等等。
▲断点连接分析
对于场地断点的处理,我们常用的手法有景观桥、人行天桥、桥下通道、中型平桥和新增人行道等等。

▲秀水河段鸟瞰图▲效果图—园艺苑▲效果图—枫桥夜泊▲雪浪公园段鸟瞰图▲效果图—时光广场▲景观节点示意图

▲秀水河段鸟瞰图
在秀水河段,主要是无锡四院和北庄村两个节点。考虑到医院病人和老人的特殊性,跑道设置成环形,整体景观也偏向简洁内向,营造安全感。并增设了门球场、室内外园艺疗养、儿童活动场地等。而北庄村附近,原来的小片耕地处理成了社区菜地和花圃,设置活动草坪和饮品店,形成一条狭长的口袋花园。
▲雪浪公园段鸟瞰图
雪浪公园段保留了部分原雪浪公园,拆去围墙,向道路开放来吸引人流。雪浪公园的园林气质自北向南延续渐变,与南边的华莱坞逐渐融合。万顺道东侧的景观带和两条新规划的道路引入了锡南路商业街的人流。万顺道西侧是自然河岸,设置了大量不同形式的亲水处理,例如钓鱼台、曲水流觞、高山流水、潭月竹影、曲院风荷等。

我们还规划了鲸鱼背茶餐厅以垂钓俱乐部等休闲业态。临水品茗,眼前是小桥流水、小荷尖尖,背后是樱花谷和奏乐亭。主要满足居民和游客的活动需求,例如:打篮球、下棋、健身、晒太阳、闲谈、钓鱼、品茶、弹琴、练歌等等。

▲效果图——园林苑
为了满足医院病人和当地老人的健康需求,我们在秀水河岸设置了室内外园艺疗养空间。老人早起散步,在柳荫路曲处跳完舞,便可以来此和老友孩童们一起赏花修草,有益身心。

▲效果图——枫桥夜泊
北庄村的河岸拐角处是一些渔船停泊的地方,常有人在此钓鱼。因此我们在原来的渔船停泊处,设置游船码头,与旁边的三孔拱桥和街角的七星广场相得益彰。

▲效果图——时光广场
时光广场是雪浪公园段和华莱坞段的过渡。眺望台的环形坡道汇集着不同方向的人流,并引导他们看到与之相望的华莱坞入口,两者中间由人行天桥连接。人行天桥一共四个出入口,连接着不同方向的人流,在平面上和初轧厂河融为一体。

▲流光广场鸟瞰图▲效果图—火车道具▲华莱坞段鸟瞰图▲效果图—粉丝广场▲效果图—水上舞台

▲轴测图——道路段
整个道路段紧邻蠡湖大道,由北向南依次穿越震泽路和清晏路。主要引流的人群来自地铁和周边社区科技园,主要设计地段在地铁口和华莱坞西侧,计划提供一个交流、漫步的休闲场所,并将华莱坞电影道具——火车头景观设施化,作为视觉亮点。

▲鸟瞰图——流光广场
华莱坞西北入口是流光广场和烟囱广场,东接粉丝广场,南接商业步行街,整体呈“Y”字流线。此处有三个设计亮点:烟囱再利用、空间打通和光影灰空间。烟囱是雪浪轧钢厂的工业遗产,经过修缮后加上LED屏作为片区地标,播放天气等生活辅助信息,也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将原本在室内封闭的商业宣传渗透出来。

▲效果图——火车道具
将华莱坞拍摄电影后废弃的火车车厢道具充分利用,景观设施化,并进行场景化设计,增加场地的趣味性,同时为周边的游客和居民提供休息打卡的空间。

▲鸟瞰图——华莱坞园区
华莱坞内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始建筑,主要加强了园区内部亲水性和联通性。为了与外部河岸及道路运动跑道连成完整的环,园区南北两个大门都加强对外开放性,西北门入口打通一层,西南门增设人行过街天桥。

考虑到华莱坞的粉丝是很重要的消费人群,为了能够合理吸引粉丝到园区西部消费,东部河岸景观带打造成“潮汐空间”,拍戏时不对外开放,不拍时对外开放。

▲效果图——粉丝广场
自华莱坞西北处流光广场进入园区,经过烟囱广场便到了粉丝活动广场。举办活动时这里会设临时摊位,形成过渡空间,逐渐吸引粉丝进入园区西部主体建筑内的商业步行街。

▲效果图——水上舞台
为了加强星粉互动,在河岸边设置了小型明星表演舞台和粉丝观看台,为星粉临时露天见面会提供场地。在没有活动时,它也是观景平台和亲水平台。

设计感悟

不像传统解决方案只盯着华莱坞的内部空间更新,我们将华莱坞和周边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巧妙地利用场地中的道路和河流,通过空间改造和游线规划,串联社区生活和商业景观,引导健康绿色生活,文化相融、业态相链、人群相会、场所相通,激活场地资源,打造服务居民、游客、商户的“大华莱坞休闲圈"。

设计亮点

设计亮点
一、融汇链通,水岸手环
为了激活场地活力,我们需要提高华莱坞及周边的空间开放度,利用好游客、剧组、地铁、居民、高校和工业园等资源,满足人群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的需求,打造充满活力的“大华莱坞”。我们利用场地中的城市道路和两条河流形成的“手环”,打通断点,设置节点,将各个封闭分散的片区连接起来,最终引导至华莱坞园区,从而激活华莱坞地段的活力。

二、文化相融
各个封闭的片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文化,例如无锡四院的康体健身、北庄村的渔船垂钓和农耕种植、雪浪公园的园林气质和自然气息、华莱坞的影视文化和工业遗产等等。我们从华莱坞的影视文化提取元素统一各片区的景观观感,但同时提取特色文化要素进行景观设计。例如医护段的园艺苑、农耕段的枫桥夜泊、雪浪公园段的时光广场以及华莱坞的流光广场和水上舞台等等。

三、人群相汇
空间活动的人群主要有居民、游客、大学生、上班族、粉丝,另外还有剧组、华莱坞工作人员、演出人员等等小群体。我们对各人群需求进行了分析总结,大致可分为三类:休闲娱乐、健康生活和商业消费。我们对应设置了公共空间吸引聚集人群,达到人群相汇的目的。

四、业态相链
目前业态还是较为零散的状态,缺乏文化要素,也没有围绕旅游业形成配套产业链。我们依托游线布置不同业态入驻,以旅游业为主导加快周边产业向服务业转型,并依托滨水景观带串联起周边商业街区。

五、场所相通
改造部分硬质堤岸,恢复河流的天然风貌,同时加入各种亲水元素。沿河岸周边修建特色广场、街道及河边步道,形成连续的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基于连续的滨水景观带,辅以道路景观和城市道路,形成连接周边社区的“绿色手环"。设置漫步道和跑步道,串联起整个滨水景观带,并连接道路景观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