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河谷景观生态修复设计:以芒康盐田河谷为例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8/12 16:27

浏览量

5638
作品编号:ILIA-S-20207706
主创姓名:张尔科
设计成员:尹圆 闫世航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高原河谷景观生态修复设计:以芒康盐田河谷为例
院校名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赵伟 赵伟
设计时间:2020-05-05
项目地点:中国西藏芒康
项目规模:3.14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设计概况与背景挑战

1【背景与挑战】 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千年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的手工晒盐方式的盐场。因海拔高差剧烈分化,陆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途经盐田的茶马古道,成为地域文化浓厚的人文景观。近年来,过度开发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动植物种类骤减、人口贫困、制盐产业衰退。 2【项目概述】 该项目利用处于澜沧江高原河谷边缘地区,交通不便,资金匮乏,生态破坏严重。借用就地取材的腐木、石块和树木的自然修复能力,以最小干预的态度,解决水土流失、堤岸修复等问题,逐步达到整体生态回复。为促进遗产保护与经济、文化平衡发展,该项目以自组织的理论,组建修复共同体,促进当地居民与政府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经过科学分析建模,搭建生态修复框架,探索了高原河谷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和植物群落回复演替机制,对同类高原河谷地区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设计说明

简版: 澜沧江高原河谷上的芒康盐井古盐田作为世界盐文化的珍贵遗存,正在遭受土壤退化、水流侵蚀、文化衰落的濒危境遇。本项目基于自组织理论,将政府、环保团体、土地所有者作为一个共同体,纳入到利用 “让自然做功”的系统修复框架,为达到最小干扰,充分利用当地废弃木材和土石植物,优化植物群落分配,规划半自然区和文化遗产保护,进而实现生态修复、遗产保护、经济振兴的共生。 详细: 1【背景与挑战】 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千年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的手工晒盐方式的盐场。因海拔高差剧烈分化,陆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途经盐田的茶马古道,成为地域文化浓厚的人文景观。近年来,过度开发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动植物种类骤减、人口贫困、制盐产业衰退。 2【项目概述】 该项目利用处于澜沧江高原河谷边缘地区,交通不便,资金匮乏,生态破坏严重。借用就地取材的腐木、石块和树木的自然修复能力,以最小干预的态度,解决水土流失、堤岸修复等问题,逐步达到整体生态回复。为促进遗产保护与经济、文化平衡发展,该项目以自组织的理论,组建修复共同体,促进当地居民与政府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经过科学分析建模,搭建生态修复框架,探索了高原河谷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和植物群落回复演替机制,对同类高原河谷地区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3【技术分析】 进行综合灾害、温度、降水、径流、地质、植被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分了生态敏感区。 分析文化遗产、建设用地、道路系统的文化敏感性,构建控制导则。 分析水、土壤、地形的地域环境承载力的历年数据,确定历史劣化脉络特征,对未来30年的生产生态价值预测评估。 该评估基于两个模型: 1、基于GIS的淹没模型和土地转化模型,分析并绘制不同情景下的产业损失; 2、模拟了算降雨条件下土地转化和迁移的动态过程,得到高原山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 【分析规划】 总体规划以原始生植被群落为蓝图,针对五类生态敏感区的自然特征制定种植匹配方案,结合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同时建立了低维护成本的植被群落,并为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保护盐田遗产,确定核心保护区,修复潜在危险的盐田遗迹;周围设置生态修复区,避免生态灾害;在周围村落基础上布置旅游服务区和发展协调区。 5【干预措施】 1-搭建景观廊道框架 •通过对盐景观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评估和分级,规划了三个优质资源集中区域作为遗产廊道的核心,重点发展。 2-利用废弃木头修复土壤和河堤 •就地取材使用石材,废弃木材,以及植物修复沙化土壤。 •利用废弃的腐木石块的多样组合修复堤岸,疏通河道,提高堤岸抵御灾害能力。 3-山坡生态回复与雨洪管理 •设置水力缓冲带并对其进行植被保护,增加积水带中的补水量,为山区生态系统平衡储备水资源。 •充分利用不同植被与场地高差,将向河道汇聚的地表径流向湿地、森林或草原引流。 4-挖掘最小干预的文化旅游开发机会 •利用河岸与干线公路区位关系,重塑休息站,吸引入藏游客。 •挖掘盐井和盐田独特的景观效果,为该地区创造文旅开发机会。 6【监控实施】 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科技支持和规模化经营,引导村民参与景观修复,鼓励附近村民参与建设、保护、维护和运营盐田产业,投入到文化遗产廊道全生命周期建设。 7【设计展望】 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按照项目设计的修复框架,横断山区较大范围内的高山河谷将逐年恢复生态,独有的河谷草原、森林和湿地也会再现。基于共生的思想,统筹保护与发展、文化与生态、景观与社会等多个维度,该区域将因为盐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复兴。

技术分析与分析规划

3【技术分析】 进行综合灾害、温度、降水、径流、地质、植被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分了生态敏感区。 分析文化遗产、建设用地、道路系统的文化敏感性,构建控制导则。 分析水、土壤、地形的地域环境承载力的历年数据,确定历史劣化脉络特征,对未来30年的生产生态价值预测评估。 该评估基于两个模型: 1、基于GIS的淹没模型和土地转化模型,分析并绘制不同情景下的产业损失; 2、模拟了算降雨条件下土地转化和迁移的动态过程,得到高原山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 【分析规划】 总体规划以原始生植被群落为蓝图,针对五类生态敏感区的自然特征制定种植匹配方案,结合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同时建立了低维护成本的植被群落,并为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保护盐田遗产,确定核心保护区,修复潜在危险的盐田遗迹;周围设置生态修复区,避免生态灾害;在周围村落基础上布置旅游服务区和发展协调区。

设计框架与干预措施

5【干预措施】 1-搭建景观廊道框架 •通过对盐景观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评估和分级,规划了三个优质资源集中区域作为遗产廊道的核心,重点发展。 2-利用废弃木头修复土壤和河堤 •就地取材使用石材,废弃木材,以及植物修复沙化土壤。 •利用废弃的腐木石块的多样组合修复堤岸,疏通河道,提高堤岸抵御灾害能力。 3-山坡生态回复与雨洪管理 •设置水力缓冲带并对其进行植被保护,增加积水带中的补水量,为山区生态系统平衡储备水资源。 •充分利用不同植被与场地高差,将向河道汇聚的地表径流向湿地、森林或草原引流。 4-挖掘最小干预的文化旅游开发机会 •利用河岸与干线公路区位关系,重塑休息站,吸引入藏游客。 •挖掘盐井和盐田独特的景观效果,为该地区创造文旅开发机会。

监控实施与设计展望

6【监控实施】 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科技支持和规模化经营,引导村民参与景观修复,鼓励附近村民参与建设、保护、维护和运营盐田产业,投入到文化遗产廊道全生命周期建设。 7【设计展望】 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按照项目设计的修复框架,横断山区较大范围内的高山河谷将逐年恢复生态,独有的河谷草原、森林和湿地也会再现。基于共生的思想,统筹保护与发展、文化与生态、景观与社会等多个维度,该区域将因为盐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复兴。

设计感悟

高原河谷边缘地区,交通不便,资源贫瘠,缺少资金的支持和技术支持。低技高效的参与方式,是这个地区生态修复的必由之路。利用腐木和当地人和参与制作土壤生物工程,综合高原河谷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和植物群落回复演替机制,尝试更具复原力的自然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亮点

利用处于澜沧江高原河谷边缘地区,交通不便,资金匮乏,生态破坏严重。借用就地取材的腐木、石块和树木的自然修复能力,以最小干预的态度,解决水土流失、堤岸修复等问题,逐步达到整体生态回复。为促进遗产保护与经济、文化平衡发展,该项目以自组织的理论,组建修复共同体,促进当地居民与政府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经过科学分析建模,搭建生态修复框架,探索了高原河谷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和植物群落回复演替机制,对同类高原河谷地区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