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游戏计划——黄河湿地适应性共生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0/07/28 20:09

浏览量

6059
作品编号:ILIA-S-20207682
主创姓名:林大地
设计成员:岳昕燕、朱思雨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横向游戏计划——黄河湿地适应性共生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杨
设计时间:2020-05-20
项目地点:河南郑州
项目规模:80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调研分析图

受疫情影响,我们只在年前进行了一次实地的调研,调研发现郑州黄河水少滩多,湿地遭受严重破坏,现场黄沙漫天,环境条件恶劣。沿岸土质疏松严重,人们无法靠近岸边。而黄河湿地作为候鸟迁徙的的重要场地,却不见鸟类身影。而近半年来国内外发生的澳洲山火,新冠疫情,蝗虫灾害等,更是引发了我们对自然环境与野生动物的思考。公众的认知偏差,口腹之欲,非法的交易行为等,导致了自然界生物链的破碎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是以横向游戏的形式展开的适应性共生计划,横向游戏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灵活有趣的参与式设计,在设计初我们缺乏灵感和动力,将景观设计思维与日常游戏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参与设计过程的动力。通过对场地的充分利用以时间轴的形式展开50年计划的景观变化设计。灵感来源于2020年的疫情,由于人类对动物、自然的挑战遭受到了报复,所以我们产生了更多关于动物的思考。以往的设计总是围绕着人,我们希望这次设计的中心是动物,场地中所有活动空间目的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动物生存环境、减少人为的干涉,所以我们的设计分三部分,人在开放场地中的活动体验到到封闭空间的体验,在对自然的干预程度从参与到不干涉的过程,旨在引起人们对于人、动物、自然如何共生的思考。生态修复是我们改善动物的栖息环境的重点,以人为主导加上动物为中心的生态修复是更接近自然的。 生态修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希望通过对湿地景观10年、30年、50年的生态变化的更新,区域将保持强大的活力和连续性,最终达到共生的理想状态。

概念构想图

第二阶段我们各自展开头脑风暴,引入个人兴趣和景观思考,在思考后我们提取了其中的关键词 共生、修复、参与等。最终我们决定改变以往围绕人展开的景观设计,而更多关注在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恢复上,减少人对自然的破坏,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由此,我们提出了场地内的50年生态修复计划,通过对湿地景观10年、30年、50年的生态变化更新,逐步恢复原始的生态环境,营造出良好的动物栖息环境。

场地效果图

我们将场地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以人为主,人与生物和谐为主和以生物为主。设计部分集中在河的南岸,通过对节点草图的反复修改,我们最终确定了8个景观节点。我们将对其中4个节点进行重点分析分别是码头,广场,浮岛和还原原生态的“偷窥”景观。

生态修复图

我们会从保护、适应、更新三个方向制定恢复策略。针对现有的脆弱生态系统,对土壤、植物、水提出生态策略解决方法,通过植物配置、动物功能等方式使空间更接近自然。我们设想人主导加上动物功能的生态修复结果是否更接近自然呢?因为本地物种本身正在创造空间,而不是人类强加的。由此我们对景观需求和动物功能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一些设计干预比如种植吸引动物的植物、分阶段引入动物物种,形成物种依赖。然后对植物站点进行设计来鼓励种子传播,动物作为媒介进行种子的传播,能够把种子和果实带到远方,扩大植物分布范围。

设计感悟

本次设计紧贴近保护环境热点问题,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湿地作为黄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蓄水滞洪,调节气候,还可以保护繁衍珍稀野生动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的重要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受今年疫情的影响,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动物和自然的关系。

设计亮点

设计创新点在我们对整个设计的想法,首先由于设计本身是枯燥的所以我们是以景观横向游戏的形式展开,以此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和动力,另外在场地中引入游戏app设计,当人们到达场地,下载游戏界面后会获取到场地的卡片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模拟规划理想中的景观或场地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会生成10年后、30年后、50年后的景观变化,在改造后系统会匹配我们场地中与之理想景观最匹配的地点,在不同区域解锁不同信息,探索式进行体验,当解锁所有地点后,达成成就可以以自己名义种植一棵树在场地中。增强人们参与到场地中体验感。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