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回归,相伴而居 ——梅所屯村规划设计与乡村建设

艾景奖组委会

2019/08/19 16:57

浏览量

8747
作品编号:ILIA-S-20197466
主创姓名:胡彦学 郭彩萍 韩雨浓
设计成员:胡彦学 郭彩萍 韩雨浓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项目名称:乡土回归,相伴而居 ——梅所屯村规划设计与乡村建设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图注:设计说明 说明:

设计说明

梅所屯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上庄镇,南北相邻南北沙河,周边产业集聚。针对村庄的生活、空间、产业,设计从农产创新、村民创收的视角,旨在打造乡村体验、多模参与、主客共融的阖乐田园,实现村庄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乡土回归,村民与市民相伴而居。 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院落改造:对于村庄院落格局,在提取本地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制定民居修缮导则,引入多方主体共建,包括政府层面提供政策支持,主导村民居住建筑的改造工作;企业层面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村企合作的形式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设计师层面为民居建筑的改造提供指导框架和技术支持,使民居建筑的内容可以实现多种可能性;居民层面在设计师的指导下自下而上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并结合自身意愿将民居改造成多种盈利用途如民居+餐饮、民居+商铺、民居+民宿等等。 (2)公共服务设施:村庄内部设置以下服务设施:村头游客村民综合服务站+村委会、梅所屯村村民活动中心以及梅所屯村庄展览馆。另外针对于村内的小型厂房也进行了整理与改造。其改造原则如下: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增加出挑距离以便于村民的檐下交流等行为活动;屋顶增加采光天窗,改善室内环境;部分开放功能的建筑,外维护结构采用玻璃幕墙,增强视线可达性;保留可继续使用的建筑,进行半拆半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3)新建民居:在改造过程中需要拆除部分民居,在村庄东北角建设回迁居民区解决拆迁的问题。新建居民区肌理主要是复制了村庄原有肌理,避免破坏村庄的现有形式。新建民居的建筑形式则是在提取现状典型民居的基础上,对其进优化,并与现代的建筑内容进行结合,主要体现在:保留院落的建筑格局:现有格局为单个院落,各种生活,生产活动都在院落中进行,私密性和卫生较难保障,设计采用了几个院落分离的设计。保留坡屋顶等建筑语言:为了整体不破坏村庄的建筑形态,使得新建区突兀,建筑依然使用坡屋顶形态,但是将传统样式进行变形,融入现代感。

图注:村庄区位分析 说明:

图注:村庄现状分析 说明:

图注:村庄现状分析 说明:

图注:规划策略 说明:

图注:村域规划 说明:

图注:总平面图 说明:

图注:村庄鸟瞰图 说明:

图注:村庄鸟瞰图 说明:

图注:交通系统与景观结构分析 说明:

图注:村庄街巷改造分析 说明:

图注:村庄院落改造分析 说明:

图注: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详图 说明:

图注:新建居民区设计详图 说明:

图注:新建居民区设计详图 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从问题导向出发,针对村庄的周边资源、现状设施、空间环境等问题,采用“村企合作、乡土开发、产业联动、持续共建”方式,旨在建设产业联动、人文生态、共享再生的美丽乡村。针对产业问题,采用农产创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从闲置农田再利用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再到体验式农业园,打造多元融合的乡村体验;针对村庄民生问题,成立宅基地合作社,多方主体共建,村企合作、确权到人、签订合同、监督管理,在做好乡村体验服务的同时,增加居民收入;针对乡村体验,旨在打造面向各个年龄层的观光体验基地,塑造慢行为主,浸入式体验到田园风光;针对村庄发展,则是旨在打造主客共融的阖乐田园,一方面完善配套服务,留住村民及乡村文化,另一方面提倡游客参与耕作进行深入体验,使村庄实现乡土回归、共创共兴,城乡共融、相伴相生。基于上述理念,设计针对村庄院落进行梳理改造及餐饮、商铺、民宿等的功能植入,对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改造与新建,以满足旅游接待及村民自身需求,针对需要拆迁的居民设计了新建居民区以便持续发展。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