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Child in the Woods—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农业园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9/08/18 19:11

浏览量

2998
作品编号:ILIA-S-20197409
主创姓名:龚渝洋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项目名称:Last Child in the Woods—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农业园景观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图注:A01现状分析 说明:区位分析、交通分析、现状分析

设计说明

城市化的进程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联系日渐疏离在儿童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当代儿童更倾向于将时间花费在电子产品和各种人造环境中,与自然的疏离让很多儿童的成长过程面临着身心等多方面的问题,儿童“自然缺失症”剥夺了来自大自然千百年来对儿童潜移默化的情感滋润与思想营养,造成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巨大危害。针对儿童体现的“大自然缺失症”情况,自然教育(Natural Education)理念在国内兴起,这种理念旨在重新建立人们与自然的联系,鼓励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各种各样的人工绿地或者自然环境就成为开展多样的户外活动的空间载体,无论是与此相关的农业园设计、植物园设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或乡村改造等,可以说自然教育和园林设计有着密切联系 项目地位于南京市城西南方向的建邺区江心洲镇,是扬子江中的一沙洲。设计上分为入口服务区、芳香植物种植区、亲水活动区、自然教育学习中心、温室种植展示区、牧场养殖区、荒野探险区、果蔬种植区、露天农耕体验区等九大分区。 园区出入口设于北侧,与园外道路果园路相通,北侧设生态停车位,用于停靠来此游玩的旅客交通工具。园内道路分为三级,一级主园路、二级次园路连接全园主要景区的,三级景观步道则作为筋脉连接园区各个散落景点,园内统一安排观光车,游人自己的交通工具停放在停车场统一管理,不进入园区内。 场地内部的景观要素设计遵循感知性原则,从自然教育的内涵来说,其实践需要满足感官体验的要求,眼观、耳听、鼻嗅、手触、嘴尝五感。基于场地的物质空间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内的耕地、溪流、果园、沙滩、草坪、密林等,结合自然教育的形成机制:人+自然环境+方案,开发各年龄段儿童的活动方案,活动以自然生态体验、农业生产体验、农民生活体验、互动合作游戏四大类为主。自然教育的性质之一便是系统性,因此在江心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开发了系统的自然教育课程,有完整的路线规划。

图注:A05总平面图 说明:设计总平面图

图注:A02现状分析 说明:资源分析、SWOT分析、案例解读

图注:A03相关概念分析 说明:户外活动差异性分析、农业园景观设计要素分析、自然教育形成机制解读

图注:A04设计思路 说明:设计思路、方案草图、活动梳理

图注:A06设计分析图 说明:功能分区图、景观结构分析图、内部交通分析图、节点布置图

图注:A07鸟瞰图 说明:设计鸟瞰图、游线示意图

图注:A08效果图展示 说明:糖果牧场效果图

图注:A09效果图展示 说明:香草能量园效果图

图注:A10效果图和剖面图展示 说明:游客中心效果图、智慧农业展示中心效果图、亲子游戏园效果图、秘密乐园效果图、场地剖面图

设计感悟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去塞满一个个篮子,而是去唤起儿童内心的火焰”。在设计过程中使我对自然教育理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当下城市和乡野剥离严重的现状下,针对“自然缺失症”现象,结合近年来的休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于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总结设计方法,创造一个内涵更加丰富、体验更加深刻,能够培养儿童对于自然的热爱的农业体验园,而真正的自然教育不仅仅在于学习自然知识,更是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应该身体力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学习真正的智慧,即观察、感知与思考。同时景观可以是开放的,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