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营造与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9/08/04 18:16

浏览量

2756
作品编号:ILIA-S-20196751
主创姓名:梁洁
设计成员:王佳丽 马桥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风景区规划
项目名称: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营造与景观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风景区规划

图注:鸟瞰效果图 说明:俯瞰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营造与景观设计后的效果

设计说明

基于项目所在贺兰山东麓地区自然条件生境分析和营造原则,通过景观规划的路径并根据上位规划空间格局及功能布局,将场地自然化、低维护化、生态化修复和恢复以及屏障功能的落地。 本项目的景观体系构建: 1.以植物群落构建屏障体系,依据生境类型、植物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的特点,构建以乔木、木本灌木为骨架,现状草灌为主体,草本湿地植物为辅的植物多样化群落。 2.“饮水作功”,构建恢复生境、营造基础骨架,水的连接导致水发生作用,是生境营造的基本条件,利用侵蚀沟引流洪水至本场地,该场地也是利用现有的低洼地(采砂后遗留的洼地),通过采用防渗处理,种植沉水、浮水、挺水,湿生、中生、旱生植物,并设置多个岛屿,自然化形成岛屿生境类型,供生物和动物栖息。

图注:灾害分析 说明: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天气多晴朗、干燥和严寒,盛行西北风。全年降水量集中在6-8月,年均蒸发量为2000mm。常见自然灾害为干旱、沙尘暴、冰雹、冬季低温冻害、霜冻等。 由于长久的战乱、畜牧、人为采伐致植被退化,沙漠化进一步加重。

图注:区位分析 说明:项目区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境内,交通条件便利,南北走向有110国道,东西走向103县道紧邻项目北边边界,交通运输功能较强,在景观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可直接利用其运输苗木等建设材料。 项目区位于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下部,是由贺兰山洪积物形成的洪积扇,海拔高程1120~1150m,地形由西向东倾斜,地势平缓。

图注:场地分析——地形分析 说明:贺兰山东麓冲积扇主要发育在中部,即北起大武口,南至甘沟口的这一地段。由北向南,依次形成了大武口、鬼头沟、韭菜沟、汝箕沟、小水沟、大水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白寺口和甘沟冲积扇。大武口向北由于盆地缩窄,山地低矮,冲积扇规模小且形状差。甘沟口向南由于山地狭窄,河流短小,山前堆积物互相组织,基本不具备扇体形态。中部冲积扇在规模和形状上也存在着差异。其南段的四个冲积扇规模较大,但由于相互距离太近,在扇体中上部形态还比较完整,在下部则互相连接,而使得扇体边缘模糊。中段的几个扇体则虽然规模上小于上述四个扇体,但其形态相对完整。

图注:场地分析——气候分析 说明:项目区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全年平均气温8.5℃,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9℃,年均日温差10-15℃,≥10℃的积温年均3326.9℃,平均无霜期165-180天,初霜始于10月上中旬,晚霜终于4月底5月初。 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时间漫长可达5个月之久。同时贺兰山也处于夏季季风影响的边缘区,季风降水量很小。贺兰山东麓年降雨量180-250mm,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

图注:场地分析——土壤分析 说明:贺兰山东麓浅山区的土壤母质为洪积和冲积物,土壤多为淡灰钙土和风沙土,土壤质地较粗,虽然含砾石较多,但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土壤中富含磷、钾、铜、铁、镁、钙、硒等元素,土壤贫瘠但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适宜建设大型防护林。

图注:场地分析——植物分析 说明:贺兰山植物特征 贺兰山山体高耸、地形复杂、生境多样,植物群落有11个植被型55个群系。垂直分异明显,可划分成: 山前荒漠与荒漠草原带(海拔1 600m以下)、 山麓与低山草原带(海拔1 600~l900m)、 中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1 900~3100m) 高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31 OOm上) 4个植被垂直带跚。 东、西坡及南、北、中段植物群落分异也很突出,各自均有一些特殊的群落类型。中段以森林和中生灌丛为主,南段和北段荒漠化程度较高,森林面积很小。 贺兰山东坡比西坡温暖和干燥,森林面积远小于西坡 。

图注:平面图 说明:基于项目所在贺兰山东麓地区自然条件生境 分析和营造原则,通过景观规划的路径并根 据上位规划空间格局及功能布局,将场地自 然化、低维护化、生态化修复和恢复以及屏 障功能的落地。

图注:小场景分析 说明:01 饮水作功,构建恢复生境营造基础骨架,水的连接导致水发生作用,是生境营造的基本条件。 02 道路材料使用场地的砾石,基础为砾石碾压,面层碎砾石掺土,无缘石边。 03 场地内保留多块大面积的现有草、灌、砾石组合形成自然板块,以展示未被干扰,现状生存状态的草坪生态景观。

图注:植物配置分析 说明:选择原则: 1 以保护荒漠草原带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稳固现状植物建群为主要目的。 2 耐旱、强耐旱,耐盐碱、耐贫瘠 3 耐风蚀、耐砂砾埋。 4 早期生长快,冠叶稠密、根糸发达。 5 水分条件为主,这导致群落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6 遵循保护场地原生灌草建群种与结构。

图注:剖面图 说明:从立面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植物配置情况以及景观设计部分。进一步来说明各部分设计要素。

图注:效果图 说明:营造多样、异质的生境空间如林地、、人工湿地等不同的动植物栖息地。不仅丰富了景观类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

图注:效果图 说明:加强生境间的连接,降低景观破碎化对种群动态的影响,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结构性支持。

图注:效果图 说明: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也为人不断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共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图注:效果图及鸟类分布图 说明:用表格的形式说明鸟类在生境恢复后主要的分布情况,以及生境营造后动物多样性的恢复的预期效果图。

设计感悟

该次项目深入研究西夏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抚育作业基础绿色及基于贺兰山景观生态规划。使其以适应性、生态性、空间艺术性设计的方法,充分体现贺兰山生态结构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混合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为以后的类似地理特征的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