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C计划——苏州平望南大街历史街区景观活化改造

艾景奖组委会

2019/05/30 11:03

浏览量

1654
作品编号:ILIA-S-20196493
主创姓名:杨智尧
设计成员:陈雅君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项目名称:共生C计划——苏州平望南大街历史街区景观活化改造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图注: 说明:

设计说明

该设计方案选取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南大街历史街区作为实践基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霞苇之间,天光一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名也”,场地处于古镇与居住社区的交接处,临近古京杭大运河,交通便利,北依苏州,南临浙江,东通上海,西达安徽,自古就是交通枢纽,但近来由于水陆交通的舍弃,失去其交通枢纽地位,经济发展渐渐落后,并引发一系列复杂问题。 面临着当下社会问题逐渐复杂,古镇千篇一律,社区的同质化现象以及缺乏社会关怀,该设计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在保护现有历史遗存的同时,尊重并承认发展进程带来的面貌变更,有区域性意识地更新、规划公共空间与景观。 设计方案以“共生”为主题,运用服务设计理念以及参与式设计方法,将平望镇南大街历史街区中的人、环境、事物整合成一个系统,一个能够共同生长、自我进化的系统。通过提升历史街区中的利益相关者(原住民、外来人口、商户、管理者、游客……)与场所因素(环境、社会、文化、物质……)的综合参与度,达到“共生”,以此来提高人的体验需求,从而带动平望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最终活化平望历史街区。具体实施需要结合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跨专业知识,营造出满足不同阶层社区居民需求并使社区居民获得良好体验感的新型社区公共空间。使得设计以人为本,立足于多群体特性地考量,设计出多样化地行为模式,为南大街带来新的活力。结合南大街文化底蕴、可持续理念与社区文化,通过公共景观设计,提高地方文化认知,唤醒生态意识,缝合人群关系。 当下大多数社区缺乏交流,“共生型社区”是社区问题解决的一个大方向,也是消除误解和偏见的起点。希望通过这一试点研究,能够对同类型社区、古镇复杂问题的解决带来借鉴。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图注: 说明:

设计感悟

1.选择该场地有足够的通用性。作为一个历史街区同时是一个社区,最贴近社会问题,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在社区中。也正因为社区最贴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社区也成了人们研究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实验室。其次,社区最贴近需求。在社区中能够更方便地去了解各种用户的需求,只有当我们对用户的各种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们才能够以更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去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最后,社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社区通常是个空间概念,一个社区在受教育程度、文化、学科背景、社会关系、年龄层次、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多样性都相比于其他空间类型都要复杂许多。 2.设计脚踏实地。经过对平望镇的多天调研,以及与当地居民的一些交流,当地正在进行的一些改造并未经过居民的意见,频繁的施工甚至扰乱了居民的生活。与我所想的设计有所不同,在我看来,设计师应当认识到所处环境,应当明白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真正的设计应该致力于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通过好的设计来服务于病弱群体、残障人士和发展中国家的社区等,而不是仅仅设计一些小饰品和小装置来浪费才能。当下的设计逐渐粗制滥造,缺乏了温度,在实施中往往为了追求效率,失去与人沟通的耐心,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 3.设计理念的指导。该设计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采用参与式的设计方法,将平望镇打造成一个能够自我生长的系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促成人与环境的可持续,满足人的多种需求,提高人的体验,从而带动平望的发展。 4.宏观的设计目的。该设计方案最终想要促成一个乌托邦的社区,社区是共有的资产,人人参与管理社区、打造社区,如同一个有机体中的细胞,为有机体带来活力,从而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自我生长的社区。正如同Ezio Manzini在《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人参与设计,利用自发的原生设计改善社区,实现社会创新。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